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由年级组研讨课引起的反思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5-01-22
最近学校组织了各年级组的研讨课,在看课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老师逐渐从台上走下来,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过去也一直提倡的讨论、质疑等活动,有了一定的内容和时间,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改观,*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多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多了,发表不同意见的声音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多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大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师也比较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语气柔和了,表情生动了,正面的鼓励也多了,但有些课堂还是“活”不起来,学生的表现还是不够精彩,为什么呢?我沉思了良久,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小组讨论似乎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表征。的确,学生在一定目标指向下的小组讨论,不仅扩大了课堂的参与率,而且在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观点、吸收他人的思想、优化自身学习效果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功效。但,小组讨论这一颇为盛行的学习活动形式,究竟发挥了多大的功效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在下面打闹、说闲话(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匆匆讨论一阵儿,教师便示意停下来开始汇报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哪有精彩可言呢?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个人认为,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合理分配,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偏好有较为全面而细致了解之后作出比较科学的安排,确定小组长,小组长指定发言人的次序等,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都得到较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教师缺乏耐心的期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回过头来看,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看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如果我们再对学生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判或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是否更精彩,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一、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小组讨论似乎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表征。的确,学生在一定目标指向下的小组讨论,不仅扩大了课堂的参与率,而且在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观点、吸收他人的思想、优化自身学习效果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功效。但,小组讨论这一颇为盛行的学习活动形式,究竟发挥了多大的功效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在下面打闹、说闲话(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匆匆讨论一阵儿,教师便示意停下来开始汇报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哪有精彩可言呢?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个人认为,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合理分配,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偏好有较为全面而细致了解之后作出比较科学的安排,确定小组长,小组长指定发言人的次序等,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都得到较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教师缺乏耐心的期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回过头来看,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看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如果我们再对学生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判或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是否更精彩,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