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活动教学片断

来源:好学堂发布时间:2015-02-03

(第八册)《寻隐者不遇》 

在活动中实现由猜想认知的飞跃——

熊琳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
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
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
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
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
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
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
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
成。]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双河乡中心小学)


    更多精彩文章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断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精彩片断
    • 『案例』张康桥老师《九色鹿》教学片断
    • 《爱我中华》教学片断及反思
    • 《老师,您好!》的教学片断
    •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 《牧场之国》教学案例 (片断)
    • 想象感悟 质疑引悟 ——《西门豹》课堂片断与反思
    • 《黄山奇石》教学片断设计
    • 《绝句》片断赏析之一
    • 《江南春》与《春日偶成》教学思考
    •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杂谈
    •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