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备教材”到“备学生” 一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18

 
《西沙渔人》是小学四年级语文S版的一篇课文。教学设计时,徐敏老师考虑到学生对“西沙渔人”很陌生,于是想了很多办法,如播放录像,试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凭经验她认为班上学生对一无所知的“西沙渔人”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可出乎她的预料,当常规性地讲了课文内容后,学生没有多大反应,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
这一“闷”,引起了徐老师的反思,教研组的老师也凑在一起探究起学生对课文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他们发现关键在于教学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导入  新课空洞,从中国说到西沙群岛,谈到捕鲨鱼,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在这种单纯的“我说你听”的氛围中,他们当然无从提问。
徐老师立即调整了教学方案,从“备教材”转为“备学生”。上第二堂课时,她先让学生就“你怎样看待‘西沙渔人’的捕鲨行为?”自由发表意见。学生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课堂成为辩论赛场。这时,徐老师则通过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使学生渐渐明白捕鲨鱼是西沙渔人赖以生存的方式,可以捕,但又不能没有限度地捕杀,要考虑生态平衡。

评语:
同样一篇课文,两种不同的上法,效果反差很大。教材是固定的,教材的服务对象是人,教师要从学生乐意接受的角度“备学生”,要让学生有兴趣去用教材,而不是仅仅设计一个用教材“喂”学生的场面。即使“备教材”,也要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前提。◆ 

    更多精彩文章

    •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 《七月的天山》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读后感(学生作文)
    • 李时珍夜宿古寺文本研读 我读教材
    • 用诗的创造带着学生植树——《走,我们去植树》教学思考
    •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 《江南春》与《春日偶成》教学思考
    •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杂谈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