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5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20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
3.体会语言的精练、深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深刻。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小黑板等。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入 :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看课文主人公孔乙己,人们对他的生与死是怎样的看法,他的生死与社会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补充鲁迅的作品。
要求:记住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出示课件l。)
《孔乙己》是鲁迅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发表于1918年冬。中国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与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要求:了解背景。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掌握字词。
2.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3.假如孑L乙己和丁举人一样爬了上去,请你想像一下他会是一副什么姿态呢?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三、合作学习 。
1.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班内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找一位同学回答,如回答有误,其他同学纠正。)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2.学生讨论: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活着的价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进行分析。)
明确:(1)外貌、语言、动作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他的外貌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前后外貌对比更突出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仿照上例进行语言、动作分析。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封建统治阶级让百姓麻木不仁。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是劣质的,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同样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只知道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明确:(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3.丁举人和孑L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明确:(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4.“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这句话写的是孔乙己的价值,再读课文思考: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五、研读赏析
阅读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中“摸”能换成“排”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4。)
明确:(动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
(“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得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已经没有“排”的炫耀之心和力气。)
2.作者描写孔乙己的方法有 、 、
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
明确:(突出当时人们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4.两次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
明确:(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体会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只是一种猜测,“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六、梳理巩固
学生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麻木不仁 笑声中出场 人情冷漠
好吃懒做 笑声中死去 社会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