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第一单元)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3-21
2.初步了解了一些象形字的来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泉水”这一词的配图学生 较难把握。 2003年2月 25日 第 二周 星期二 第一节 识字4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2、 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3、 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2、 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教具准备:转盘、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2、首先,我们来看图,出示(字盘)。二、看图:1、图上有什么?这叫“字盘”。2、我们可以给“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变成不同的字。有趣吗?3、这些都是一个族的字,叫字族。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4、要想做好游戏,我们首先来跟转盘上的这些偏旁交朋友。三、读偏旁:1、 复习已学过的偏旁。(1) 在这4个偏旁中,有的以前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你们能认出来吗?(2) 学生认读,你还能说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3) 学生说一个字,老师相机用电脑课件展示。(4) 说了这么多的字,看一看,想一想,“单人旁”和“三点水”分别代表什么呢?(5) 老师小结。2、 认读新偏旁“马”“土”。(1) 这两个新偏旁跟什么很相似?(2) 想一想,这两个新偏旁会代表什么呢?(3) 怎么记住这两个新偏旁?(4) 学生认读两个新偏旁。四、学习同组字1、“也”与四个偏旁都是好朋友,看,它们手拉手,变成了这些字,出示转盘一一转出生字。2、这些生字怎么读呢?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这些生字,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3、学生自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4、检查字音:(1)出示生字词(2)这些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3)指名读词,齐读。5、这几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这四个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形声字。6、做游戏,巩固识字。(1)我们来转动转盘,“也”转到与哪个偏旁在一起时,看谁能把这个字又快又准地读出来?(2)学生自转自读。五、指导学字1、学习“奔”的偏旁。2、看看练习1中生字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3、反馈检查。(驰、奔、池、塘)该怎么写?4、找朋友,你能给哪个字找朋友?六、指导写字1、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美观呢?2、学生说,老师做适当点拨。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4、学生仿影,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教学后记 :学生会学乱多音字“驰”和“池”。 2003年2月 25日 第二 周 星期二 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 读生字新词。
3. 诵读字谜歌。
二、 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 析记字形。
(1) 认读生字:行、千、庄。
(2) 教学新偏旁。
(3) 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 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 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 课堂练习
1. 加偏旁组词。
也------( ) ------( ) -----( ) -------( )
2. 扩词。
行( ) ( ) ( )
奔( ) ( ) ( )
3. 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 )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
4.游戏猜字谜
教学后记:学生还是有些会将多音字认错。 练习1
教学目标 :
1. 按笔顺写字。
2.学用字词句:认真读词语和描红;制作课程表;给句子加标点,再分角色朗读。
3.读读背背:读背成语,读背古诗。
4. 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5. 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教学时间:
四课时。 2003年2月26 日 第二 周 星期三 第一节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认清笔顺”
1. 审题。
(1) 引导学生看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2) 组织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去完成?
(3)老师小结,明确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自学笔顺表,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2.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1) 各自轻读,书空笔顺。
(2) 同桌交流说笔顺。
3. 指导。
(1) 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
(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相机出示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 定)(3) 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
(4) 同桌互相抽查笔顺容易错的字。
(5) 教师小结。
4. 练习。
(1) 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 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5. 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二、 教学“写好铅笔字”
1. 审题。
(1) 练读题目。
(2) 引导与上题比较,明确写字要求。
2. 弄清笔顺,练习描红。
(1) 认读生字。
(2) 提名说笔顺,教师同步师范描红。
(3) 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
(4) 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
3. 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 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 学生仿影体会。
4. 指导临写。
(1) 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
(2)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
(3) 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羊”和“草”。
(5) 反馈。
2003年2月 26日 第 二周 星期三 第二节第二课时
教学“学用字词句”。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
3. 提名说,其他人补充。
4. 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5. 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6. 学生质疑生字的笔顺,教师师范描红。
7. 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学生练习描红。
8. 反馈。
二、 学第二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投影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 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
4. 投影班级课程表,师生讨论填法。
5. 学生自选方法完成制表。
6. 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
7. 反馈。
三、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 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加标点;分角色朗读)
2. 习学过的标点,讨论如何试用。
3. 学生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
4. 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1) 出示第一句话: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 指名读句子,并说出所加标点。
(3) 评判对错,再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4)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5) 教师小结。
5.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巡视辅导。
6. 反馈。
(1)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 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 教师小结。
7. 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 整体回顾,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2003年2月 27日 第二 周 星期四 第一节第三课时
教学“读读背背”。
一、 读背成语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 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
2. 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
3. 提名读,相机正音,教师范读。
4. 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5. 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1) 映示图片,拨放录象,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2) 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
6. 学生练读练背成语。
7. 反馈。
(1) 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
(2) 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8. 教师小结。
二、 读背古诗《村居》
1.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停一停吗?
2. 映示古诗的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弄清图意。
3.
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 学生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
5. 提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
6. 学生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7. 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田野风光;儿童放风筝)
(2) 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
(3) 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8. 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9. 反馈读背古诗效果,交流学习方法。
2003年2月 27日 第二 周 星期四 第二节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一、 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 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 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要求
1. 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 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 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 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4)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三、 练习
1. 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练习一的学习很感兴趣,学习《村居》很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