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沟通,近距离观照──浅谈“发现”视角下的文学形象解读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06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距离”的处理恐怕也是一门艺术,太远,则摄取的只能是对方的“朦胧照”,你的情感想象、理性判断都只能是主观的、模糊的;太近,又往往会使你在对对方的爱或恨、认同或排拒间偏执一端,于是又失其真切。返观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形象的解读,其实也就是“人际交往”,只不过这对象是相对静态的,与“他(她)”交往并不会形成实质性的利害关系;于是这同样地要面对“距离”的处理。对此,结合语文阅读“发现教育”要旨及自身阅读教学实践,窃以为,解读人物形象要做到“零距离沟通,近距离观照”。
“零距离沟通”也就意味着解读者的主体精神,应对你所要解读的对象作最大限度的投射,趋于合二为一;同时,解读者与文学形象的关系也应是“共同面对(所有人或事)”,甚至力求以同一双眼睛、同一颗心灵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等等,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对面(对话、交流)”。当然,“沟通”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使两方通连”,从精神的角度看,正与“对话”“交流”等词意相合,但“沟通”更有情感上的要求,它先于交流而强调情感的统一、和谐。比如解读《雷雨》里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最先的一步解读工作并不是努力与其对话,而是努力将自身精神投射到他身上,与他一起去经历他复杂的一生,包括他的由周家大少爷到煤矿董事长的地位的迁移和由情系下人梅侍萍到在现实困境中拒斥鲁侍萍的“内心风暴”。在与周朴园一起经历他的人生的过程中(或化身为周朴园的过程中),我们要与他共同面对一切。这还不仅是“见证”,而是“共同担当”。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与这个人物在心灵最深处契合,为进一步解读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