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赋》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06
【教学构想】 《骆驼赋》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本课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复朗读、玩味那些表现力强的描写,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更好的挖掘课文的主旨。 这篇文章打上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烙印,学生对范介民的做法不一定理解,会认为他的做法不值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并提醒学生,解读文章应以文本为依据,要顾及作者的写作时代和背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3.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任务、表现主题的作用。 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并揣摩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能理解文中人物对生命的价值取向 〔教学安排〕两课时 1.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理解题意,把握主旨。 3.师生对话,探讨人物生命价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以前社会上争论的大学生为救粪农献身一事,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课文的学习。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后面探讨“人生价值”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疏解字词,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共同正音、齐读。 学生指出的生字有:浩瀚(hàn) 猝然(cù) 沙砾(lì) 乌孜别克(zī)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 2、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从这一段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讨论明确: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说明这篇文章是回忆性的;③“31年前”、“听说”、“铭记终生 ”强调故事的震撼力量,激起读者急于读下去的愿望。)3、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故事的起因部分,其他同学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故事的起因:2——7段。)4、骆驼得救了吗?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故事的发展部分,大家还是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故事的发展:8——17段。)5、指名朗读18——23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部分内容。6、梳理刚才的三段文字,将它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再提炼,使之更简洁。指名板书,全班共同修改订正。(示例:一个石油勘探小分队在戈壁迷了路,只剩两桶水,而此时一峰骆驼因渴倒地。在是否救助骆驼的问题上,葛队长和驼工范介民发生了矛盾,最终他们放弃了骆驼。到达据点后,驼工去寻找骆驼,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或:一个石油勘探小分队在戈壁迷了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说与写往往是脱节的。因此设计此环节,让学生明确概括、提炼故事要点的一般方法通过板书来强化学生文字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品味文章深沉质朴的语言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提示:1、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第10自然段对骆驼的描写:“支撑”“站立”“迈着”“追赶”和“顽强”“毅然”“蹒跚”写出了奄奄一息的骆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让人潸然泪下。再如第14自然段对葛队长的描写:“甩”一词体现了葛队长选择的痛苦与无奈。2、第6——7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另一方面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留念、不舍。3、修辞和标点的表情达意。“可大家的腿像灌了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沉重的脚步、沉痛的心情。“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省略号体现了人们思维的跳跃、矛盾。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心情。(品味语言和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词句等方面表达特定了含义。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学习文章深沉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另一方面也为下一个环节张本。)二、再读课文,探求主旨1、文章标题为“骆驼赋”,“赋”的意思是歌颂、赞美,作者想歌颂赞美什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吗?(提示:①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歌颂赞美骆驼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如:文章第11、12、17段。②借物喻人,歌颂赞美了像范介民一样如骆驼般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也赞美了人珍视生命的美好情感,如:文章中的第20、21段对范介民的描写,第25段对油田描写的作用。)2、范介民为了一峰骆驼而牺牲生命,你认为他的牺牲有价值吗?对队长他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要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的行为也都是珍视生命的表现。对范介民评价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骆驼的作用去思考人物。)3、小结明确:作者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学生学习课文最重要的是自己对文本有独特的领悟,新课标也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设计此环节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探讨人物,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很好升华。但是教师在把握此环节时,一字要注重引导,使学生做出符合文本的解读。) 关于生命之歌的一次探讨——《骆驼赋》的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6-09-07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二中 梁申勇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骆驼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肖复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在戈壁中迷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 本文的题目是“骆驼赋”,主人公却是驼工范介民。这个18岁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即本文中的骆驼的热爱,为了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他义无反顾、英勇献身。这是一篇撼动人心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基于此,我决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感受文中的生命之歌。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1.如何看待范介民为骆驼“跪倒在地”、“失声大哭”,并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道路的行为? 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会做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本文为什么要以“骆驼赋”为题? 4.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同学们经过热烈探讨后,加深了对文中人物行为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课后同学们又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了学后感想。下面是我班部分学生的感想内容: 周玉:任何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为了一峰骆驼,驼工范介民不要尊严,跪在别人面前,请求给点水救助,体现了他善良和珍视生命的美好品质,让人为之动容。我虽然不是很喜欢动物,但我不会再讨厌它。 丁勤:一峰骆驼,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畜牲而已!而在驼工范介民眼里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与骆驼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当骆驼在生死界徘徊时,他毅然放弃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两次向队长下跪!只是求得一点水,抢救骆驼!当这个要求无法满足时,他在到达据点后,竟灌了一桶水一个人回去寻找骆驼。后来因迷路而献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涂娟娟:学习《骆驼赋》后,我想了很多。做人就应该像驼工一样,在面临困难时,不会退缩,选择坚强。虽然他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很可惜,但他的精神是感人的。 齐俊迪:我原以为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不会在沙漠里渴死的,读了课文后,看见环境是如此的恶劣,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而骆驼竟然顽强地一再爬起、倒下、又爬起……不向命运屈服,虽然骆驼最终还是去了,但骆驼的形象却一直屹立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生活的环境比沙漠要好得多,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要比戈壁小得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们怎能选择逃避?作为万物主宰的人类,是多么需要骆驼的精神! 许小洋:刚看《骆驼赋》时,我心里一下子生起了怒火,嘴里还叽哩咕噜地骂道:“这队长还是不是人啊!怎么一点爱心也没有啊?看着骆驼成那样了都不给水它喝,最后还要杀死骆驼!唉!好人也没有好报,驼工那么善良却死去了,为什么死的不是葛队长呢?” 带着愤恨和不解的心,我开始听老师讲这篇文章。听到后来,老师突然提问:“葛队长为什么不救骆驼?” 我说:“怕骆驼影响他们的行程。” 可老师却说:“不对。葛队长是为了全体石油队员的生命。如果把水给骆驼喝了,大家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队员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无法完成。葛队长做得对!” “那驼工呢?他做得对不对呢?”有人发问。 “驼工与骆驼朝夕相伴,感情深厚,他早就把骆驼看成他生命的一部分了,何况骆驼还是国家财产呢,他有责任去救助它。驼工做得对!”有一男同学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两个都对,那不矛盾吗?”有同学还是不理解。 老师笑了,说道:“驼工哀求队长救骆驼,队长为了维持石油队员的生命,没有救骆驼,但他们都有相同的生命价值观,都是热爱生命,都是为了救助生命,只是立场不同,位置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原来是这样! 看来读书要读懂意思,不然你就白看了。 徐姗姗:驼工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寻找骆驼,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救和他朝夕相伴的伙伴,救他感情深厚的朋友。后来竟然献出了生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特别是好朋友之间,有人珍爱友情,有人却只顾自己!逆境风真情,危难考人品。希望我们同学们珍惜友情,多为他人着想,这才是做人的道理。 徐丹丹:读了《骆驼赋》这篇文章,它足以让我铭记终生。为救奄奄一息的骆驼,驼工范介民竟然两次跪倒在地乞求队长给点水它喝,最后为寻找骆驼还献出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肯做出?恐怕很少吧?现在很多人只顾自己贪图享受,为了追名逐利,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尊重它们,去关爱它们。虽然葛队长执意要杀死骆驼,但他是为了全体勘探队员的生命着想,他是对更多生命的尊重。希望我们都能像驼工范介民那样珍视生命,善良地对待一切生物,也能像葛队长一样宁愿忍受误解尊重更多人的生命。 读着学生的感想,我很激动,我很欣慰!由于文章打上了那一时代特定的政治烙印,学生对葛队长的决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行为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当老师讲清之后,有的同学又对他们两人到底谁对谁错又感到茫然。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越来越清晰,对文章主题越来越明朗,对英雄人物越来越起敬!学生将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通过分析身边同学的真实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在这次探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这一次学生对课文“骆驼赋”的学习和探讨,也是一次对生命之歌的探讨,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次重新审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在思想上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就像有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骆驼赋》阅读材料 骆 驼 赋 ⑴31年前,我由北京去青海柴达木当一名石油工人时,便听说了这个故事,它足以让我终生难忘。⑵②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h„n( )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⑶一次,一个8个人的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⑷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⑸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⑹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ch…ng( )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⑺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⑻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h„n( )得落下了热泪,谁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了。⑼葛队长急了,他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大喊:“我的权力是战胜死亡,全队立即出发!”他的声音在戈壁滩的上空回荡。⑽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⑾傍晚,队伍终于找到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灌了一桶水,刚要走。阿吉老人拦住了他:“小伙子,不能去,会迷路的。”驼工说:“不会,有月光,我顺着驼印走……”⑿驼工走了,再也没回来。⒀后来,勘探队在一个叫“开特米里克”的地方找到了他。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上衣撕开,tƒn( )露的胸膛上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迹,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⒁“开特米里克”,蒙语为小山包。队员们在这个小山包上安葬了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⒂“开特米里克”,这个沙砾堆就的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这位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他叫范介民。⒃今年秋天,我再次返回我在那里生活了28年的青海柴达木。当我站在“开特米里克”面前时,那峰骆驼又出现在我眼前,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⒄不远处,已建成百万吨的油田,钻塔林立,钻机轰鸣,现代化运输车队川流不息。油沙山下,耸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书写着: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⒅我们来到纪念碑下,凝视着远方。远方,范介民牵着骆驼向我们走来。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的心灵深处。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浩h„n( ) 支ch…ng( )震h„n( ) tƒn( )露2.如果将本文划为三部分,比较合理的划法是(用“┃”标出)(2分)⑴ 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⒃⒄⒅3.文段⑤划线句子写阿吉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阿吉老人摇头的原因是什么?(2分)剩下的水只能用来救人4.文段(1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它表达了作者对驼工崇敬、赞美的情感。(2分)5.通观全文,与文段①在结构和含义上形成照应的一句话是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的心灵深处(或本段最后一句)。(2分)6.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6分)①范介民,②男,③河北人,④由内地至青海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工作,⑤任驼工。⑥工作仅一个月,⑦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⑧牺牲时年仅18岁。⑨他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⑩是为开发青海油田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11)是石油勘探工人的优秀代表。7.本文主人公是驼工,可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2分)因为驼工具有骆驼那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积累运用 (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蹂躏 浩瀚 沙砾 蹒跚 猝然 裸露 褶皱 水渍 凝视 2.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填空。(1)这两桶水 (维 惟)系着全队人的生命啊!(2)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振 震)撼得落下热泪。(3)葛队长急了,冲天打了一 (梭 棱)子子弹。(4)上衣撕开,裸露的胸膛上 (遣 遗)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痕。3.修改下列病句。(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4.示例:莽莽群山,群山莽莽,只有松涛,只有松涛。(二)语言运用4.根据例句仿写。例句: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黄沙,只有黄沙。仿句:5. 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150字以内)①范介民,②男,③河北人,④由内地至青海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工作,⑤任驼工。⑥工作仅一个月,⑦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⑧牺牲时年仅18岁。⑨他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⑩是为开发青海油田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11)是石油勘探工人的优秀代表。(三)整体感知6. 本文主人公是驼工,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因为驼工具有骆驼那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7.有人说,文中的葛队长只重视人的生命,而驼工只顾念他的骆驼,两人都很自私。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这是一道开放题,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他们都不自私。队长指责重大,要根多的考虑队员们的生命安全,不得不忍痛放弃骆驼;驼工自然爱惜他的骆驼,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骆驼是忠实的伙伴,是他的朋友,是一条生命,他自然不忍抛弃。 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一次,一个8个人的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撼得落下了热泪,谁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了。葛队长急了,他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大喊:'我的权力是战胜死亡,全队立即出发!'他的声音在戈壁滩的上空回荡。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傍晚,队伍终于找到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灌了一桶水,刚要走。阿吉老人拦住了他:“小伙子,不能去,会迷路的。”驼工说:“不会,有月光,我顺着驼印走……”驼工走了,再也没回来。后来,勘探队在一个叫'开特米里克'的地方找到了他。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上衣撕开,裸露的胸膛上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迹,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开特米里克',蒙语为小山包。队员们在这个小山包上安葬了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开特米里克”,这个沙砾堆就的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这位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他叫范介民。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浩瀚:广大。猝然:突然。9.“全队人都明白了”一句中,大家明白了什么?剩下的水很少,是人的救命水,已经不可能给骆驼喝了,要队长答应驼工的要求是不可能的。10.驼工灌了一桶水走了却再也没回来,原因可能是什么?①驼工迷路了②水都给骆驼喝了,自己渴死了。11.从文段来看,驼工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顾全集体、珍爱生命、孝敬母亲、心地善良的年轻人。(二)类文阅读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②几天拭一,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③ “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⑥ “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 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⑧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⑨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的目共睹的。⑩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啮着要摔倒在大刘的怀里。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下次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盲目性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12.第5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没有找到水13.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1)“轮到大刘了,他猛(“拼命”、“毫不客气”等)地喝了两大口水……”理由:突出大刘鲁莽直率(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轻轻(“缓缓”、“慢慢”等)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理由:突出教授沉着冷静,顾全大局14.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要求:符合情境,与水囊、走出沙漠相关。15.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要点:(1)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给人以生的希望)(2)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阴。16.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要求:观点或感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page]逃 跑 的 火 焰 周 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土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里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的或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一团火炭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 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本文写于1996年 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17. 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阅读③~15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每空4字)(1)情节的发展: 群犬逐狐 →狐落马前→ 人狐对视 →放狐奔逃 (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心中暗喜 →心生同情→ 怜爱担忧 18. 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是哪一项?(d)a.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原野冬猎提供了背景。 b. 渲染了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了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 d. 表达了作者对则克台草原的冬天、对茫茫雪原的赞美之情。 19. 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20. 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④、⑤、11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示例:(1)第④段:描写了猎犬追狐,红狐夺命奔逃的紧张情景。其中对狐狸每次跃起过程的描写,生动地反衬出狐狸的弱小,让人不免为其命运担忧。(2)第⑤段:以苍茫空廓的雪原为背景,把奔逃的红狐比作跳跃的火焰,生动贴切地描绘出狐狸在雪原上起伏跳跃、艰难奔逃的情状,火红与雪白相衬,鲜明耀目,让人感受到一种凄美。(3)第11段:作者以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为背景,把奔逃着的红狐的尾巴不作随风曳动的火红烈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红狐在茫茫雪原上跃动奔逃的绝美画面。21. 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他写道—— 有一年冬天 我遇到一个童话 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 …… 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 …… 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 从这些摘引的诗句和上面选文两段文字的含义看,,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1)《冬天里遇到的童话》: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逃跑的火焰》:表现的主题是美的事物被毁灭,充满活力的生命被扼杀。(也可从关爱生命、如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角度进行理解)[page]相关探究22.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 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五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 1974、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寻找最后的野马,后又进行过航空调查,但无果而终。 材料二:中国野马被偷猎至欧洲各国圈养的,不断繁殖后代。但圈养普氏野马比野生普氏野马腿变粗2—3公分,体重平均增加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一半,性情变得温顺起来,没有了百年前野生普氏野马的那种警觉、躁动和野性的强健。甚至在2000年春天,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引进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马“准葛尔1号”因肥胖死于难产。 国际野马组织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并积极实行。1986年我国引进第一批野马共18匹。2001年8月28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放野。由“准葛尔11号”头马带领,放出27匹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荒漠。放野过程中死掉3匹,五个多月后收回剩下的24匹。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相信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马保种、扩群和恢复原始野生种性等工作将大有希望。 ————摘自《自然与人》 参考要点:历史上我国有大量的普氏野马,由于人类没有积极保护,造成野马濒临灭绝。如今人们意识到并采取了保护措施,进行积极的尝试,但圈养繁殖的比野马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上一篇:鄂教九上课文《骆驼赋》教学片断实录
下一篇:《我的四季》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