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果子》教学反思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4-09

《摘果子》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一、创设情境,在活泼的气氛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新课引入时,我这样设计的,出示主题图激活课堂。
二、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乐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具有充分创造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
三、游戏活动,在愉快气氛中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提高。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把数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的生活,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脑筋,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的需要,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一年级《摘果子》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疑惑。思考一:让孩子说还是有限制的让他们说?本节课教学中,从动画入手到看图说图意,学生的想像能力丰富,大胆说出了生活中的减法故事,但学生收不住说的欲望,叫我犯了难,后面还有更精彩的设计,我是让学生打住还是让他们尽兴说呢?必竟孩子有积极的情绪和兴趣。
思考二:是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数学中的生活?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个课间律动片段,让学生听音乐做个简单的操。再让学生根据情景列出4个减法算式。这里未免过于牵强。我们提倡的是生活中的数学,而不是在数学中找一个片段表示生活,这种牵强附会显得生硬和不自然,其实可以这样考虑:听音乐,这段音乐有三段,当第一段结束时,还剩下几段?怎么列式?既符合生活实际又贯穿了音乐知识。
思考三: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常在教学理论中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做起来还有很多过去的影子,更难的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如何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摘果子》教学反思
学生初学减法,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又安排了许多色彩艳丽的图画,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授课过程中,我又创设了摘果子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摘一摘,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发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中间设计的游戏环节——“找朋友”,让大多数学生参与了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更多精彩文章

    • 《摘果子》说课稿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摘果子》说课稿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全部课时教学反思
    • 《1—5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 “比高矮”的教学反思
    • 《大家来锻炼》教学反思
    • 摘果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 《整理书包》教学反思
    • “分苹果(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 《8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准备课(同样多 多些 少些)
    • "倍"的初步认识
    • 7的乘法口诀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