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说课稿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3
怎样上好神话,说实话,我的心里真没有底,它没有诗意的语言,也没有浓浓的意境,却凭着浅显生动的文字,留给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便会陷入上神话故事的僵局。《女娲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选入课文,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其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读神话的兴趣是有的,但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即: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女娲的伟大形象呢?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为学生送诗,让同龄人的小诗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范读,配上音效让学生想象,然后再让学生自读,从而感受画面。但这只是一个初略的感知,因为跳出来的文本始终还要走进去,在学生想象完一系列自然场景后,我们迅速回归文本,找准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灾难画面的句子,但此时,则着重抓住“围困”、“挣扎”来感受人的痛苦!同样是想象画面,但我让学生观察两个词的偏旁部首,从文字魅力中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2至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女娲救人艰辛的段落。
在此基础上,我们很自然地过渡到女娲补天过程中最艰难,最能体现其精神的第三自然段。学生先默读,然后找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只要是潜下心来读书的学生,总是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我预设了学生所找的不同点,但着重抓住“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和“她找了几天几夜”这两个句子来体会。前一个句子,我采用直观看图的方式突破,课本中的图片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不停往外喷的天火,也看到了不停往下掉的石头,在这种环境下,女娲不畏死亡,其精神是感人的。后一个句子,我首先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几天几夜”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是女娲无休无眠、不分昼夜地在为人类努力,然后再采用补白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她找遍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通过随机板书,我们可以感觉到女娲找过的地方很多,但仅有此感受是不行的,我还接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排比的句式来说,女娲在经过的这些地方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指名学生交流,让学生的情感升华,进一步从女娲的艰难中体会她作为人类母亲的伟大。
学到这里,我预设,如果教学顺利,学生应该感受到了女娲的伟大形象,即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然后,我趁热打铁,将学生归纳女娲做的四件事进行补充,把学生想象的画面进行部分预设,最后加上开始送给他们的诗,串联成了一首诗歌,并让有兴趣的同学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接着写下去。这个环节,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又成为一根主线串联其中,还能留给学生课外的拓展,让其再从走进去的文本中跳出去。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教学设计,接下来谈谈我为什么要这么上。当有的老师得知我的教学设计后就问我,在片段教学中,你抓住一个点就够了,要么想象灾难的画面,要么直接体会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的确,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找了第三自然段,但通过试教,我发现学生直接去体会女娲的艰辛,似乎有些突兀,没有一个情感的铺垫。究竟是什么促使她补天?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哪位母亲能忍心看着儿女受苦呢?要体会其艰辛,就要凸显灾难,因为大灾有大爱。这是我选择这两个自然段的原因。
再来说说这次片段教学中,我的一个创新点----诗歌。这次教学中,开初最让我头疼的竟是它的导入,我不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进入我想要的片段,既新颖又能帮助我突破重难点,一次偶然的灵感让我想到了诗歌,因为诗本身就有很美的语言,简单、凝练,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他们在诗歌与文本的交错中寻找一个个“情景还原点”,发现一个个“切入生成点”。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知是否妥当,恳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为学生送诗,让同龄人的小诗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范读,配上音效让学生想象,然后再让学生自读,从而感受画面。但这只是一个初略的感知,因为跳出来的文本始终还要走进去,在学生想象完一系列自然场景后,我们迅速回归文本,找准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灾难画面的句子,但此时,则着重抓住“围困”、“挣扎”来感受人的痛苦!同样是想象画面,但我让学生观察两个词的偏旁部首,从文字魅力中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2至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女娲救人艰辛的段落。
在此基础上,我们很自然地过渡到女娲补天过程中最艰难,最能体现其精神的第三自然段。学生先默读,然后找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只要是潜下心来读书的学生,总是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我预设了学生所找的不同点,但着重抓住“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和“她找了几天几夜”这两个句子来体会。前一个句子,我采用直观看图的方式突破,课本中的图片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不停往外喷的天火,也看到了不停往下掉的石头,在这种环境下,女娲不畏死亡,其精神是感人的。后一个句子,我首先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几天几夜”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是女娲无休无眠、不分昼夜地在为人类努力,然后再采用补白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她找遍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通过随机板书,我们可以感觉到女娲找过的地方很多,但仅有此感受是不行的,我还接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排比的句式来说,女娲在经过的这些地方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指名学生交流,让学生的情感升华,进一步从女娲的艰难中体会她作为人类母亲的伟大。
学到这里,我预设,如果教学顺利,学生应该感受到了女娲的伟大形象,即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然后,我趁热打铁,将学生归纳女娲做的四件事进行补充,把学生想象的画面进行部分预设,最后加上开始送给他们的诗,串联成了一首诗歌,并让有兴趣的同学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接着写下去。这个环节,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又成为一根主线串联其中,还能留给学生课外的拓展,让其再从走进去的文本中跳出去。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教学设计,接下来谈谈我为什么要这么上。当有的老师得知我的教学设计后就问我,在片段教学中,你抓住一个点就够了,要么想象灾难的画面,要么直接体会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的确,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找了第三自然段,但通过试教,我发现学生直接去体会女娲的艰辛,似乎有些突兀,没有一个情感的铺垫。究竟是什么促使她补天?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哪位母亲能忍心看着儿女受苦呢?要体会其艰辛,就要凸显灾难,因为大灾有大爱。这是我选择这两个自然段的原因。
再来说说这次片段教学中,我的一个创新点----诗歌。这次教学中,开初最让我头疼的竟是它的导入,我不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进入我想要的片段,既新颖又能帮助我突破重难点,一次偶然的灵感让我想到了诗歌,因为诗本身就有很美的语言,简单、凝练,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他们在诗歌与文本的交错中寻找一个个“情景还原点”,发现一个个“切入生成点”。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知是否妥当,恳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