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不喜欢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3
喜欢不喜欢 作者:唐伟明
执教三年级语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精读课文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样的爸爸吗?学生有的摇摇头,有的窃窃私语:”不喜欢“过了片刻,在教师的督促下,一位学生慢慢举手:“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因为爸爸教育我要遵守各项规章。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呢?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喜欢的应该是把大鲈鱼拿回去,或者炫耀炫耀自己钓鱼本领的大,或者养在鱼缸里欣赏欣赏,或者品尝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喜欢的是爸爸的严厉,爸爸的死心眼,这,才是真实的!
这,便引发出一个问题,读者对作者的价值观念是否一定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中有周一贯的文章《语文的价值趋向》,文中讲到,在语文价值趋向的的概念中,首先是作者的价值趋向。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总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从中无不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趋向,这是毫无异议的。又指出,文本在读者的解读过程中才成为“作品”,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读者个体的再创作的过程。
这儿,不难推理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读者与作者的价值观念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读者对作者的价值趋向可能认同,也可能不认同。我们成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吗?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作者创作文本的意图在于体现自己的价值趋向: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规定。然而,小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当然是把鲈鱼拿回家去,与文中的“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你瞧,那文中的我,钓到大鲈鱼时是那样的惊喜,当爸爸让他把鲈鱼放掉时,是那样的不情愿,当他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时,只好慢慢地把大鲈鱼放进了河里。可见,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于是,他们会喜欢那个死心眼的爸爸吗?换言之,他们回心甘情愿地接受作者的价值观念吗?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一是尊重,二是疏导。
首先要尊重,既然有的学生不喜欢“爸爸”,好呀,就让他们去讲吧,去表白一下他们的心,而后再去引导,可以问:要是人人不遵守规定,结果会怎么样呢?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规定,要是人人凭自己的兴趣,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行不?从而将学生引向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