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句子 引发感受---《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5-12
在语文课上,为了深刻体会课文重点句子的情感,我们经常采取比较句子的方式,删除原文中那些表述形象、富含意蕴的词语,引导学生将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比较、感悟。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在教学课文中我运用了两个句子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案例:
1、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说明为什么我们干的这件蠢事是“愚不可及”的,并认真读一读。
反馈,并指名读读相应的句子。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2、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读读这两个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并说体会)
3、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我常常觉得对比句子只是一种形式。每个孩子都知道课文的原句好,好的原因无非是课文句子完整啊、形象啊等等。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无论是比较怎样的句子,孩子们的答案都基本一样。我认为,通过比较关键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深切体味每个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逐渐丰富学生的语感,但语感的建立、对文本的体味,不是学生理性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大量朗读读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两个句子的不同,才能真切触摸到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有效比较句子的方式,不应只是让学生从表层理性地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美美地去读上几遍。所以在比较第一个句子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并反复朗读,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向导由心平气和到悲叹,作者由焦急到后悔,同学们由开始很理解向导和作者,到后来反倒不理解他们,似乎是越读越糊涂。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向导悲叹地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时,学生七嘴八舌地问开了:“向导既然知道结果会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抱起那只小海龟,朝大海走去?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后面可能发生的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大家就争论起来。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在教学课文中我运用了两个句子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案例:
1、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说明为什么我们干的这件蠢事是“愚不可及”的,并认真读一读。
反馈,并指名读读相应的句子。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2、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读读这两个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并说体会)
3、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我常常觉得对比句子只是一种形式。每个孩子都知道课文的原句好,好的原因无非是课文句子完整啊、形象啊等等。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无论是比较怎样的句子,孩子们的答案都基本一样。我认为,通过比较关键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深切体味每个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逐渐丰富学生的语感,但语感的建立、对文本的体味,不是学生理性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大量朗读读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两个句子的不同,才能真切触摸到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有效比较句子的方式,不应只是让学生从表层理性地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美美地去读上几遍。所以在比较第一个句子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并反复朗读,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向导由心平气和到悲叹,作者由焦急到后悔,同学们由开始很理解向导和作者,到后来反倒不理解他们,似乎是越读越糊涂。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向导悲叹地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时,学生七嘴八舌地问开了:“向导既然知道结果会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抱起那只小海龟,朝大海走去?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后面可能发生的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大家就争论起来。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