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习的动力——《看雪》教学案例及反思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5-19

课前,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了找北京和台湾相隔多远,并提出:“你认为从台湾到北京容易吗?”学生找到后,说:“是离得比较远,但是,我们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台湾乘飞机应该是很快的。”  
听了学生天真的回答,我没有否决,只是让学生带着这些想法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之后,大家立刻议论起来了。围绕着课前的问题,大家谈了许多,谈到了台湾的小朋友,谈到了自己的理想,谈到了祖国的统一问题。他们仿佛各个都是大政治家,在谈论祖国的统一问题。还有的孩子甚至谈到“办迁证”等许多在孩子们看来似乎是高深莫测的问题。  
终于停止了口舌之争。我问孩子们:“你觉得台湾小朋友来大陆,来北京容易吗?”(不容易。)  
“他们没见过真的雪,你能找找文章中,老师是怎样告诉他们的吗?”  
学生迅速找到并欢快地读出在严冬中大家在雪中的嬉戏。  
“谁还能给台湾的小朋友讲讲,下了雪,你会看到什么?”  
大家讲了许许多多雪中的趣事,当问到他们“快乐”吗?学生一致回答“快乐!”  
“那,咱们就高高兴兴地来读读冬天的乐趣吧!”  
“然而台湾处在我国最南边(指地图),那里一年四季温度都比较高,大家根本见不到雪,你们说台湾小朋友想见真的雪吗?”  
“想!”  
   “读出孩子急切的心情来。”  
    可是,他们的老师却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谁来学学老师。为什么老师要深情地说。  
    大家一下子抓住了“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又一次激荡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此时,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在讨论中坚定了祖国终归会统一的强烈信念,从而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案例反思:  
   兴趣是成才的第一个阶梯,兴趣是迈入科学殿堂的向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  
首先,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类的共性,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品质,被科学家誉为“人类的第一美德”,巴甫洛夫称之为“探究反射”。帮助孩子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触发兴趣,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精彩文章

    • 课题研讨课《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我选我》教学案例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案例
    •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反思
    • 《笋芽儿》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葡萄沟》教学设计与反思
    • 《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
    •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纸船和风筝》教学案
    • 《我们成功了》教学案例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最好马上找到他》教学设计
    •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
    •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