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道怡人的“大餐” ──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习作教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5-21
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如,《小摄影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就让学生接着往下写;《玩出了名堂》文后安排的是“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吧!”;“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这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的建议;学了《给予树》之后,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些“小练笔” 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思想情感的升华,同时,“小练笔” 与写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贵在平时。如果仅仅依*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写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
前些年,写作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新课程的来临,给作文教学也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许多的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教材的8项写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
1.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写作训练,却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打破了原先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而且,写作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写作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身边的人,每天都在开展的课外活动、曾经吸引我的地方……教材就像一位通晓孩子心灵的知心姐姐,在倾听着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
2.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语文园地五》这样的写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写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写作技巧。
3.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同学,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此外的其他人。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你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似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兰心蕙质了。
(一)加足“佐料”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如学了《听听,秋夭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既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括中的练笔机会。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
写作贵在平时。如果仅仅依*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写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
前些年,写作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新课程的来临,给作文教学也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许多的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教材的8项写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
1.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写作训练,却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打破了原先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而且,写作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写作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身边的人,每天都在开展的课外活动、曾经吸引我的地方……教材就像一位通晓孩子心灵的知心姐姐,在倾听着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
2.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语文园地五》这样的写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写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写作技巧。
3.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同学,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此外的其他人。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你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似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兰心蕙质了。
(一)加足“佐料”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如学了《听听,秋夭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既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括中的练笔机会。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