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27
1、“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两词的教学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重点词语。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
(1) 抓重点字“囫囵”“冠”,对整个词做一般理解。“囫囵”是“完整”“整个儿”的意思。“冠”是“帽子”的意思。“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儿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把事情搞混了。
(2) 联系上下文理解:
(3)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只注意紧张的动人的 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哪句话说出了“张冠李戴”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第二步:运用
(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事例。
(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她为什么会“囫囵吞枣”?为什么“张冠李戴”?
(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各说一句。
(4) 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可能会对侄女怎么批评?
第三步:提高
(1) 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为什么不像你那样批评?
(2) 这件事与临走时鲁迅先生送给作者的两本书-------《书》《小约翰》有什么联系?
这样围绕词语进行综合训练,不仅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而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阅读,把握整体联系中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不用就词解词,也不用下定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光着脚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学生当堂凭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的读写训练,融形象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于一体。
3、分角色朗读 模拟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谈论《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小故事,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人物语气、情感,想象表情动作,再由老师扮演伯父,学生扮演侄女,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课文情境。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生认识了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学生对“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既有了具体的理解,又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4、反复朗读,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学习了“谈论《水浒传》一件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再度这句话。师: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会不一样的;学习了“谈论‘碰壁’”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伯父谈话多有趣呀,可伯父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读这句话,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的。学习“帮助车夫”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就 是这样一位伯父,他现在永远离开了“我”。再读这句话,你们还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重点词语。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
(1) 抓重点字“囫囵”“冠”,对整个词做一般理解。“囫囵”是“完整”“整个儿”的意思。“冠”是“帽子”的意思。“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儿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把事情搞混了。
(2) 联系上下文理解:
(3)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只注意紧张的动人的 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哪句话说出了“张冠李戴”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第二步:运用
(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事例。
(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她为什么会“囫囵吞枣”?为什么“张冠李戴”?
(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各说一句。
(4) 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可能会对侄女怎么批评?
第三步:提高
(1) 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为什么不像你那样批评?
(2) 这件事与临走时鲁迅先生送给作者的两本书-------《书》《小约翰》有什么联系?
这样围绕词语进行综合训练,不仅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而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阅读,把握整体联系中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不用就词解词,也不用下定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光着脚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学生当堂凭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的读写训练,融形象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于一体。
3、分角色朗读 模拟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谈论《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小故事,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人物语气、情感,想象表情动作,再由老师扮演伯父,学生扮演侄女,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课文情境。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生认识了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学生对“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既有了具体的理解,又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4、反复朗读,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学习了“谈论《水浒传》一件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再度这句话。师: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会不一样的;学习了“谈论‘碰壁’”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伯父谈话多有趣呀,可伯父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读这句话,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的。学习“帮助车夫”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就 是这样一位伯父,他现在永远离开了“我”。再读这句话,你们还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