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5-3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以”“更”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二.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巩固生字游戏,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在提问“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时,让学生去思考,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但我的设计内容过多,无法完成教学;重点过多,无法兼顾。合作学习能力还需努力培养。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以”“更”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二.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巩固生字游戏,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在提问“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时,让学生去思考,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但我的设计内容过多,无法完成教学;重点过多,无法兼顾。合作学习能力还需努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