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5-31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 正确朗读课文。
3.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 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二. 学习生字
1. 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2. 读音:坦,读“tǎn”,不读“tǒng”;
持,读“chí”不读“cí”;兵,读“bīng”,不读“pīng”或“bīn”。
3. 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诗、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三. 学习课文:
1. 读课文1至4自然段,想一想,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可以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
2. 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主要写的什么?
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3.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4. 小结: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更多精彩文章

    • 《惊弓之鸟》的教案
    • 《夜书所见》教案
    • 25、《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教案
    • 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教案--《盘古开天地》
    • 在金色的海滩上教案
    • 三年级语文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 《和时间赛跑》教案(第2课时)
    •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 《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 (选学课文)《筷子的传说》
    • 《槐乡的孩子》教学实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