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写作兴趣 让学生轻松作文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6-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愉快学习,饶有兴致地轻轻松松地作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一环。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灵活运用,放宽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如果学生对所写作文的要求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或者感受不多,又怎么能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呢?如教材上有一篇习作名为《我的小伙伴》,要求通过一件事反映出小伙伴某一方面的好品质。首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发现他们每谈及小伙伴,最先说到的总是自己的小伙伴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让他感兴趣的特点,而涉及小伙伴的优秀品质,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深刻的体会。若硬要求学生照原要求去写,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其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势必会因缺少真实的体验或写得空洞乏味,或胡编乱造,这样既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这一习作课时,把原要求中反映小伙伴的品质改为反映小伙伴的特点。也就是“小伙伴给你的最深的感受”,而这个感受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品质,既满足了对此有感受的学生,也为那些对此没有过深感受的学生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一改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思路大开,反映比写“品质”有兴趣得多。
二、开拓思路,启发方法。
在作文指导时一味地强调作文知识的传授或一味地从怎样审题、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着手进行指导,到底好不好呢?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来考虑。试想如果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想到要写什么,还没有找到写作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指导对学生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学生又怎么能有兴趣去进一步思考怎么样写的问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指导应有利于开拓思路,自由表达。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由此可见,只有对所作文章的内容已心中有数,他才可能对该作文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确定自己准备写小伙伴的什么特点,运用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反映在各个方面,如小伙伴的性格、品质、爱好、特长、生活习惯等都有可能因其与众不同而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的内容。于是学生似乎茅塞顿开,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作文材料的初步思维已经形成,学生讨论得越来越热烈,情绪越来越高涨,越发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可写,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有关怎么样表达的讨论之中。由此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已是显而易之。
三、巧妙引导,拓宽想象。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拓宽学生大胆的想象。当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幻想时,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变得斑斓多彩,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发展创造思维,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如,作文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抽象的图形,他们的想象创造力便会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有的图形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比如一条直线,学生们有的把它想成一根教鞭,一根绳子……一条曲线,有的把它想成大海,心电图……一个0,在学生笔下可以是太阳、月亮,也可以是一口井,一顶帽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相互启发影响下,新的形象一步步地丰富起来,学生们的想象也逐步有了清晰的条理和具体的内容。又如我在指导想象作文《假如我是……》,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学生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想象真是异想天开:如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神笔马良,当时恰逢新疆某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死伤很多人。学生对灾民甚是同情,在文中大谈“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为受灾人民解除疾苦……”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人民教师,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阐述自己将拥有一套新奇独特的教学方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便应运而生。
四、联系生活,捕捉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丰富内部语言。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洗碗、洗衣、做饭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一、灵活运用,放宽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如果学生对所写作文的要求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或者感受不多,又怎么能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呢?如教材上有一篇习作名为《我的小伙伴》,要求通过一件事反映出小伙伴某一方面的好品质。首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发现他们每谈及小伙伴,最先说到的总是自己的小伙伴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让他感兴趣的特点,而涉及小伙伴的优秀品质,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深刻的体会。若硬要求学生照原要求去写,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其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势必会因缺少真实的体验或写得空洞乏味,或胡编乱造,这样既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这一习作课时,把原要求中反映小伙伴的品质改为反映小伙伴的特点。也就是“小伙伴给你的最深的感受”,而这个感受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品质,既满足了对此有感受的学生,也为那些对此没有过深感受的学生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一改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思路大开,反映比写“品质”有兴趣得多。
二、开拓思路,启发方法。
在作文指导时一味地强调作文知识的传授或一味地从怎样审题、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着手进行指导,到底好不好呢?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来考虑。试想如果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想到要写什么,还没有找到写作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指导对学生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学生又怎么能有兴趣去进一步思考怎么样写的问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指导应有利于开拓思路,自由表达。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由此可见,只有对所作文章的内容已心中有数,他才可能对该作文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确定自己准备写小伙伴的什么特点,运用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反映在各个方面,如小伙伴的性格、品质、爱好、特长、生活习惯等都有可能因其与众不同而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的内容。于是学生似乎茅塞顿开,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作文材料的初步思维已经形成,学生讨论得越来越热烈,情绪越来越高涨,越发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可写,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有关怎么样表达的讨论之中。由此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已是显而易之。
三、巧妙引导,拓宽想象。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拓宽学生大胆的想象。当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幻想时,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变得斑斓多彩,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发展创造思维,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如,作文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抽象的图形,他们的想象创造力便会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有的图形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比如一条直线,学生们有的把它想成一根教鞭,一根绳子……一条曲线,有的把它想成大海,心电图……一个0,在学生笔下可以是太阳、月亮,也可以是一口井,一顶帽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相互启发影响下,新的形象一步步地丰富起来,学生们的想象也逐步有了清晰的条理和具体的内容。又如我在指导想象作文《假如我是……》,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学生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想象真是异想天开:如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神笔马良,当时恰逢新疆某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死伤很多人。学生对灾民甚是同情,在文中大谈“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为受灾人民解除疾苦……”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人民教师,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阐述自己将拥有一套新奇独特的教学方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便应运而生。
四、联系生活,捕捉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丰富内部语言。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洗碗、洗衣、做饭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