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6-05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西方古典模式主要是指西欧国家的传统语文教学。文艺复兴之后,语文尤其是古典语文盛极一时。当时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语文课主要把古代诗人和散文作家的作品作为榜样来改善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英国的文学教材把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作家的艺术风格故在重要的位置,并且重视作品的道德基础。法国传统语文教学入选教材的作品多为名家名篇。德国的传统语文课也偏重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而且以文学史为序,系统地讲授作家作品。由于以语法、修辞为代表的西方经典语言学科导源于欧洲,于19世纪基本定型,所以在二战以前欧洲国家的语文教学与“文学”并行的还有“语言”。并且各有自己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分别组成教学系列。“文学”以选篇(包含大量节选)为主要形式,重视经典名著,注意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修养和比较系统的文化常识。“语言”则以语法知识为主体。英国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贵族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五大弊端:一是袭用古典;二是崇古;三是鼓励模仿;四是片面强调载“道”;五是过于重视语法。英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另一个特点是文学中心论。在现当代,西欧各国长期形成的语文教学传统却遭到越来越多的本国教育工作者的怀疑和反对。对于只讲思想熏陶,不讲实际运用的语文教学观念已普遍感到不满。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美国文化导源于欧洲,又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而形成与其文化母体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引下,其母语教学衍变为“阅读”和“语言”两科。美国各州的教学与课本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有着以下共同特点:注重实用性,语言教学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成果。选文以“时代”为主,其内容向社会生活各方向拓展;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发展,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英语乃是美国学校课程中主要的必修课。其语文教学把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把目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等都作为教材。他们强调培养实际有用的读书能力。反映在教学上,教师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简称“单元学习”。70年代美国的第三次教改提出了“恢复基础教育”的口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针对以往改革忽视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提高阅读、写作和数学教学水平的要求。美国的语文教学是最重“实用”的,但它并没有放弃文学教育。
3、以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二战后的日本国语教学完全移植美国经验主义的阅读观念,强调培养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读书能力;在教材观上,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则完全采取综合的“生活单元”教学。70年代后国语科新大纲的修订,终于打出了“语言教育立场”的旗帜。新大纲有三大特点:第一,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方针是“充裕和充实的”精神;第二,强调了系统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语言事项”作为教学大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加以强调;第三,适应了情报社会的需求和国际上所谓“表达世纪”的发展趋势。新大纲教学结构分为一事项(语言事项),两领域(表达和理解)。50年代的国语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60年代则主要代之“以知识为中心”。70年代以后由“知识中心”进入了“以探求为中心”。80年代,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又提出了改善国语教学的基本方针:通过小学、中学、高中的教学任务,更加重视作为语言教育的国语教学。文部省于1998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这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视点是提出了“各学校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日本的国语教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除了日语教学之外,还有汉字、汉语的教学。在1999年11月颁布的《高中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除了继续要求“熟悉常用汉字的语法,能书写主要的常用汉字”之外,对古典文I、II提出以下目标:培养(提高)理解、鉴赏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的能力,拓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感受,通过阅读古典作品,树立创造丰富人生的态度。在教材方面则要求“应在日本的古汉语文章,必要时也可采用近现代的文言文或汉诗等。”在内容的处理方面,要“有助于加深理解日本与中国等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美国文化导源于欧洲,又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而形成与其文化母体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引下,其母语教学衍变为“阅读”和“语言”两科。美国各州的教学与课本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有着以下共同特点:注重实用性,语言教学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成果。选文以“时代”为主,其内容向社会生活各方向拓展;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发展,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英语乃是美国学校课程中主要的必修课。其语文教学把报纸、杂志、各种单行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把目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等都作为教材。他们强调培养实际有用的读书能力。反映在教学上,教师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简称“单元学习”。70年代美国的第三次教改提出了“恢复基础教育”的口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针对以往改革忽视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提高阅读、写作和数学教学水平的要求。美国的语文教学是最重“实用”的,但它并没有放弃文学教育。
3、以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二战后的日本国语教学完全移植美国经验主义的阅读观念,强调培养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读书能力;在教材观上,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则完全采取综合的“生活单元”教学。70年代后国语科新大纲的修订,终于打出了“语言教育立场”的旗帜。新大纲有三大特点:第一,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方针是“充裕和充实的”精神;第二,强调了系统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语言事项”作为教学大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加以强调;第三,适应了情报社会的需求和国际上所谓“表达世纪”的发展趋势。新大纲教学结构分为一事项(语言事项),两领域(表达和理解)。50年代的国语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60年代则主要代之“以知识为中心”。70年代以后由“知识中心”进入了“以探求为中心”。80年代,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又提出了改善国语教学的基本方针:通过小学、中学、高中的教学任务,更加重视作为语言教育的国语教学。文部省于1998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这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视点是提出了“各学校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日本的国语教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除了日语教学之外,还有汉字、汉语的教学。在1999年11月颁布的《高中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除了继续要求“熟悉常用汉字的语法,能书写主要的常用汉字”之外,对古典文I、II提出以下目标:培养(提高)理解、鉴赏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的能力,拓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感受,通过阅读古典作品,树立创造丰富人生的态度。在教材方面则要求“应在日本的古汉语文章,必要时也可采用近现代的文言文或汉诗等。”在内容的处理方面,要“有助于加深理解日本与中国等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