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我们实践着(新课程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6-09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案例一] 可不可以说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近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量词训练:“一( )蚂蚁,一( )甲虫。”
  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
  “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何菲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
  “嘘——”年轻的董老师将右手食指放在嘴前,教室内顿时寂然无声。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何菲的面颊。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
  “没错!”董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为大家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60多岁的香港女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 / 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 / 可不可以说 / 一架飞鸟 一管柳子树 一顶太阳 一巴斗骤雨? / 可不可以说 / 一株柠檬茶 一顿雪糕 一亩阿华田? /可不可以说 / 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 / 可不可以说 / 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 可不可以说 / 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万岁?”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呢?
  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案例二]  打开你的“写真集” 
  像往常一样,周四下午,五(2)班的习作交流活动如期举行。我们六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应邀参加。
  “请大家拿出各自的习作档案袋,打开你的‘写真集’,小组交流本周每个人的得意之作。”学习委员宣布,“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然后请老师现场点评。准备十分钟。”
  全班聚成四个小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交流各自的习作。
  一时间,课堂上的声音如同麻雀啁啾,五音齐备,嘈杂而热闹,生机勃勃。
  十分钟过后,各小组代表闪亮登场,各展风采。
  第一小组推出续写《狼和小羊》——“狼扑向小羊,搂着小羊说,别怕,宝贝,只吻一次!”
  张老师愉快地接受邀请第一个当场点评:“续写独到创新、与众不同,语言简洁,幽默诙谐,令人回味无穷。”
  教室内掌声一片。掌声中,第二小组代表争先恐后交流着《喜欢与不喜欢》——
  “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我喜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那个一脸坏笑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在电视上一露脸,我就想喝‘可乐’;我不喜欢上班会课,一上班会,我就说,老师,我要上厕所!”
  “掌声有请石老师点评!”学习委员兴高采烈地说。
  “我喜欢这位同学的率真与坦诚,他说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石老师走过去和他握了握手。
  “我们第三小组隆重推出《对称》”小组长按捺不住激动,“并请郑老师点评!”
  “一次,老师让我们用‘对称’说一说人体。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三年级的我站起来脱口而出:人的屁股是对称的,***乳房是对称的。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大惊失色。课后,老师找来了我的家长,家长闻知我在课堂上‘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就和老师齐心协力教育我。时间过去二年了,我一直在想:我究竞错在哪里?”
  “孩子,你没错!”年过半百的郑老师动情地说,“千教万教教人说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室内掌声雷动。
  “我们第四小组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文章是《真理》”——
  十岁的王凯因为爸爸妈妈霸占了电视机,看不上自己喜欢的节目非常懊恼。他问妈妈:“为什么两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好?”
  “少数服从多数,这是真理!”妈妈说。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王凯当仁不让。
  “这少数人必须有权力!”爸爸插话了。
  “噢,我知道了,将来有一天,我有了权力,也可以命令爸爸妈妈必须看我喜欢的频道!”
  “我来谈谈看法!”深受震撼的我,没等主持人发话,便“越位”陈词,“毕加索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得像达芬奇一样好,而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画得像孩子一样。所谓‘画得像孩子一样’,在我看来,就是像孩子一样的童真。童真是自然的天性,是毫无装饰的美丽。谢谢你们,打开了个人‘写真集’,让我重拾童心,让我回归童真,让我分享美丽!”
  掌声经久不息……

[反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优秀的教学应该秉持的理念。上文案例昭示我们:师生平等对话不是玩噱头,不是偶有所得即兴发挥,不是漫天撒网隔靴搔痒。它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教学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它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体认;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籁氛围下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生,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作者系特级教师)

    更多精彩文章

    • 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后反思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 《野兔》教学反思
    • 《盐的世界》教学反思
    • 《天窗》教学反思
    • 《菊》教学反思
    • 初一语文《观舞记》的教学反思
    • 《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
    • 《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
    •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 《可爱的草塘》课后反思
    •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及反思
    • 《数金鱼》教学反思
    • 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写作情趣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