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6-12
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再翻开“新课标”,重温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建议,想想执教这堂课的前前后后和诸多遗憾,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综合性学习怎么学,有专家戏言,不要模式,没有套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我就把我摸的这块石头搬出来了:
由否定教参开始
学完第三单元的建筑园林就要开展一次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这次活动的教学目的我初步定位在领略我国形态各异的桥梁,了解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考的最初阶段,我翻开《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发现这节课教参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让学生掌握桥梁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后,进行小组比赛。分抢答、必答、故事、设计等几个项目。这个设计让我很失望,我认为这是教案设计者把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做成了一次语文活动课,不能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的。
按“新课标”的理念,综合性学习应该不同于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桥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他们很熟悉,但一般只有感观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把已有的认识深化。相比较而言,深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展示成果,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快乐,拥有求学的成就感,而不是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语文活动,显然重结果而轻过程。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在众多的信息中学会筛选,在众多的信息来源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查找资料的方法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而语文活动太重结果必然导致资料来源的单一化,程式化,标准答案化。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它将允许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选题,不同的探究方向。而不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同的信息以备考查提问。
这样粗浅的思考之后,我于是否定了教学参考书中的竞赛活动,而是另起炉灶,深入思考开展一次具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
失败的充分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我翻遍了亲朋好友的书架,查找了校园图书馆的全部馆藏,复印了大量的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资料,还上网搜索专业网站,下载图片和文字材料。最后整理了桥梁分类,桥梁命名,宜昌夷陵长江大桥等二十余座全国著名桥梁的简介及图片,以及与桥有关的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成语谚语、神话传说,邮票美工,历史故事等桥梁文化。
课堂上我把收集到的资料全部剪接成卡片,用线串了挂在教室周围。同时给学生下发自己设计的表格,用一课时让学生浏览我收集的资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填在表中,成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鼓励大家补充我没有收集到的相关内容。
一节课下来,完成表格的为数不少,却没有人再补充资料,他们的摘抄本基本上没用。而另外有些同学本来积累过我提供的知识,此如“张飞吼断桥梁水倒流”的故事,从那位同学不断摩挲那一页摘抄本的动作上,我看出了我的失败。我的准备太充分了,充分得越俎代庖了。该学生做的我全给做了,该学生体验的快乐我给扼杀了,学生只是嚼了我嚼过的馍馍。那填的表格都只是文字的转录,丝毫没有学生的灵气和生命。这是一次失败的课,第一个班的综合性学习以我捆绑得窒息的帮助而休止。
不见个性张扬
前一个班的失败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选取自己想选的内容进行探究。在另外一个班施教时,我就做了如下要求:三四个同学一组,确定一个探究方向,可以是桥梁知识,也可以是桥梁文化,也可以细化到文化中的一项,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桥梁档案或积累小卡片,最后写一篇与自己探究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准备时间一个周,并说如果找不到资料可以来找我,我帮助提供,准备好后,我们利用一节课来汇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来找我的人很多,我抽查了几份准备的资料,虽然没有上一次我提供的丰富,但可以看出那是经过努力得来的信息。问一问同学们都说是选的自己最喜欢的内容。
一周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大家有了准备,展示起来会个性张扬的。可惜,当小组代表上台,却全都谨慎小心,像宣读药物说明一样宣读自己组内材料,并且大部分仍然是资料剪辑,没有丝毫小论文的样子。
课后我找部分介绍的同学谈心,为什么你们的介绍这么干瘪,一点也不精彩?我还以为你们会用图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成果呢!同学们说:不知道小论文怎么写,以为就是书上的那些数据。
原来是这样,在介绍之初我就拔高了起点,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课题,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
困惑并快乐着
反思这次综合性学习,失望和遗憾在所难免,付出了这许多努力依然困惑,仍然不知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最接近成功。但掩卷之前仍有一丝快乐掠上心头,努力着,尝试着,向真理*近着,这也是收获啊。
综合性学习怎么学,有专家戏言,不要模式,没有套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我就把我摸的这块石头搬出来了:
由否定教参开始
学完第三单元的建筑园林就要开展一次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这次活动的教学目的我初步定位在领略我国形态各异的桥梁,了解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考的最初阶段,我翻开《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发现这节课教参是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让学生掌握桥梁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后,进行小组比赛。分抢答、必答、故事、设计等几个项目。这个设计让我很失望,我认为这是教案设计者把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做成了一次语文活动课,不能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的。
按“新课标”的理念,综合性学习应该不同于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桥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他们很熟悉,但一般只有感观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把已有的认识深化。相比较而言,深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展示成果,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快乐,拥有求学的成就感,而不是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语文活动,显然重结果而轻过程。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在众多的信息中学会筛选,在众多的信息来源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查找资料的方法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而语文活动太重结果必然导致资料来源的单一化,程式化,标准答案化。
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它将允许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选题,不同的探究方向。而不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同的信息以备考查提问。
这样粗浅的思考之后,我于是否定了教学参考书中的竞赛活动,而是另起炉灶,深入思考开展一次具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
失败的充分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我翻遍了亲朋好友的书架,查找了校园图书馆的全部馆藏,复印了大量的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资料,还上网搜索专业网站,下载图片和文字材料。最后整理了桥梁分类,桥梁命名,宜昌夷陵长江大桥等二十余座全国著名桥梁的简介及图片,以及与桥有关的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成语谚语、神话传说,邮票美工,历史故事等桥梁文化。
课堂上我把收集到的资料全部剪接成卡片,用线串了挂在教室周围。同时给学生下发自己设计的表格,用一课时让学生浏览我收集的资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填在表中,成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鼓励大家补充我没有收集到的相关内容。
一节课下来,完成表格的为数不少,却没有人再补充资料,他们的摘抄本基本上没用。而另外有些同学本来积累过我提供的知识,此如“张飞吼断桥梁水倒流”的故事,从那位同学不断摩挲那一页摘抄本的动作上,我看出了我的失败。我的准备太充分了,充分得越俎代庖了。该学生做的我全给做了,该学生体验的快乐我给扼杀了,学生只是嚼了我嚼过的馍馍。那填的表格都只是文字的转录,丝毫没有学生的灵气和生命。这是一次失败的课,第一个班的综合性学习以我捆绑得窒息的帮助而休止。
不见个性张扬
前一个班的失败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选取自己想选的内容进行探究。在另外一个班施教时,我就做了如下要求:三四个同学一组,确定一个探究方向,可以是桥梁知识,也可以是桥梁文化,也可以细化到文化中的一项,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桥梁档案或积累小卡片,最后写一篇与自己探究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准备时间一个周,并说如果找不到资料可以来找我,我帮助提供,准备好后,我们利用一节课来汇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来找我的人很多,我抽查了几份准备的资料,虽然没有上一次我提供的丰富,但可以看出那是经过努力得来的信息。问一问同学们都说是选的自己最喜欢的内容。
一周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大家有了准备,展示起来会个性张扬的。可惜,当小组代表上台,却全都谨慎小心,像宣读药物说明一样宣读自己组内材料,并且大部分仍然是资料剪辑,没有丝毫小论文的样子。
课后我找部分介绍的同学谈心,为什么你们的介绍这么干瘪,一点也不精彩?我还以为你们会用图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成果呢!同学们说:不知道小论文怎么写,以为就是书上的那些数据。
原来是这样,在介绍之初我就拔高了起点,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课题,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
困惑并快乐着
反思这次综合性学习,失望和遗憾在所难免,付出了这许多努力依然困惑,仍然不知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最接近成功。但掩卷之前仍有一丝快乐掠上心头,努力着,尝试着,向真理*近着,这也是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