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国玺及铭文(2)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5-18
据《隋书·礼仪志》载:其中金玺三枚,它们是天子(之、行、信)三玺皇帝(之、行、信)三玺,则用白玉刻成。六玺皆为一寸二分,螭兽钮,另外便是传国玺,它以“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钮,上交五蟠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命之天、皇帝寿昌,凡八字。”这是正史中首次具体描述传国玺,无论真伪,可知玺的颜色、大小、浮雕、篆文等情况。玺方四寸,远远大于当时一般玉玺,表明其地位非凡。唐代比隋代国玺数增加一枚。按《新唐书·舆服志》记载,这些玺皆用玉制成,其中传国玺及皇帝、天子(之、行、信)望已占七枚,所剩其一是“神玺”,“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其二是“受命玺”。受命玺是唐太宗建国初所刻,“以白玉为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
李世民汲取隋未农民起义的教训,告诫子孙受命后“有德者昌”,这在封建历史上,开前代帝王认识之先河。武则天对所有的玺都改称“宝”,中宗复位,又改回称“玺”。到玄宗开元六年,又复称宝,此后各朝代的皇帝印章,就均称“宝”了。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政权更迭,并非所有政权都刻过国玺。后晋天福三年,石敬塘依唐制刻成白玉螭首皇帝受命玺,文曰:“受天明命、维德允昌”,然而玺成后仅八年,其政权便倒台,颇值深思。宋代是国玺数目激增的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周恭帝那里接收了后周广顺三年刻制的两枚玉宝,即皇帝承天受命宝和皇帝神宝。《宋史·舆服志》称:“太祖受禅,传此二宝”。
可是,“五代离乱,(玺)或多亡失”,统治者便设法补充新御玺。宋太祖自刻了“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刻了“承天受命之宝”。此后,诸帝皆自制“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并加尊号。这些玺均以宝玉刻之。宋徽宗政和七年,又用和阗玉,新镌一宝,印文是“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16个字,名为定命宝,合前八宝,共计9方。南宋时,有北宋遗留下来的“大宋受命之宝”,“定命宝”,新镌的金宝三方——“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玉宝一方——“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再加上印文是“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的“护国神宝”,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受命宝,合计14宝。宋宝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上也有变化。
后期定制的“皇帝之宝”等六类,名称虽然仿汉,但印文却是叠篆而不是小篆。到南宋,宝的钮式也有改变,用鼻钮而不再是汉代的螭兽钮。金国时,金太宗天会三年缴获辽国玉玺4枚、金玺2枚以及南宋玉玺15枚,金玺7枚。但据《金史·舆服志》记载,金镇国宝不是用玉玺而是用玉圭,大圭长3尺,“以镇天下四镇”。元代皇帝的印宝,大体上仿效隋唐,有“传国宝”和“皇帝之宝”等六宝,数量较宋代为少。其印文也改由八思巴文、梵文吉语和汉字组成。明清两代又恢复了宋代的多宝制度。明代宝的印文除保留旧制的六宝名称外,其他均已改变。明代前期,御宝定为17方。
李世民汲取隋未农民起义的教训,告诫子孙受命后“有德者昌”,这在封建历史上,开前代帝王认识之先河。武则天对所有的玺都改称“宝”,中宗复位,又改回称“玺”。到玄宗开元六年,又复称宝,此后各朝代的皇帝印章,就均称“宝”了。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政权更迭,并非所有政权都刻过国玺。后晋天福三年,石敬塘依唐制刻成白玉螭首皇帝受命玺,文曰:“受天明命、维德允昌”,然而玺成后仅八年,其政权便倒台,颇值深思。宋代是国玺数目激增的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周恭帝那里接收了后周广顺三年刻制的两枚玉宝,即皇帝承天受命宝和皇帝神宝。《宋史·舆服志》称:“太祖受禅,传此二宝”。
可是,“五代离乱,(玺)或多亡失”,统治者便设法补充新御玺。宋太祖自刻了“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刻了“承天受命之宝”。此后,诸帝皆自制“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并加尊号。这些玺均以宝玉刻之。宋徽宗政和七年,又用和阗玉,新镌一宝,印文是“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16个字,名为定命宝,合前八宝,共计9方。南宋时,有北宋遗留下来的“大宋受命之宝”,“定命宝”,新镌的金宝三方——“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玉宝一方——“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再加上印文是“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的“护国神宝”,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受命宝,合计14宝。宋宝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上也有变化。
后期定制的“皇帝之宝”等六类,名称虽然仿汉,但印文却是叠篆而不是小篆。到南宋,宝的钮式也有改变,用鼻钮而不再是汉代的螭兽钮。金国时,金太宗天会三年缴获辽国玉玺4枚、金玺2枚以及南宋玉玺15枚,金玺7枚。但据《金史·舆服志》记载,金镇国宝不是用玉玺而是用玉圭,大圭长3尺,“以镇天下四镇”。元代皇帝的印宝,大体上仿效隋唐,有“传国宝”和“皇帝之宝”等六宝,数量较宋代为少。其印文也改由八思巴文、梵文吉语和汉字组成。明清两代又恢复了宋代的多宝制度。明代宝的印文除保留旧制的六宝名称外,其他均已改变。明代前期,御宝定为17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