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8-14
嘉靖皇帝整天求仙修道,奸臣严嵩把待朝政,弄得朝廷人下一片昏暗、百姓啼饥号寒,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外患中最突出的是倭寇的侵扰。倭寇是日本海盗集团,从明朝初期开始,就在我国沿海地区走私、抢劫、杀掠。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以后,倭寇为患更烈,连年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多亏有一支御倭劲旅戚家军,同爱国将领俞大猷、谭纶等所领导的军队协同作战,才肃清了倭患。这戚家军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组织和领导的军队。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东牟县(今山东省莱芜县)人,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出生在一个武将的家里。父亲戚景通当时任大宁(今河北省保定市)都指挥使。
戚继光从小聪明好学。父亲是个将官,自然免不了常和客人谈论些用兵打仗的事,小继光有时候在旁边睁着大眼睛听得入了神,也不知他是不是听得懂。他常和小朋友一块堆泥巴作城墙,搭瓦块作营垒,削木棍糊纸当旗帜,作打仗的游戏。客人们常常夸奖他不愧为将门虎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母亲王氏十分疼爱孩子,听见客人夸自己的儿子,心里美滋滋的,免不了对戚继光有点娇惯。父亲为人正直,又有见识,是个勤奋好学、武艺精熟的将军。他深知只有严格教育,孩子才能成才,对儿子虽然也很疼爱,却从不娇惯。他教继光读书、写字、练习武艺,还经常给他讲些为人处事,从小要学好本领,长大才能保国安民的道理。
一发现儿子的缺点和错误,就严厉批评。一天,外祖母送给继光一双用丝绸缝制的非常漂亮的鞋,继光连忙穿上,跑去让父亲看。戚景通一见,严厉训斥说:“你小小年纪,就穿这么好的鞋,长大了就会想吃好的,穿好的;若当了军官,非侵吞士兵军饷不可。从小不知吃苦,以后怎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呢!”硬逼继光把鞋脱了。继光十岁那年,母亲死了,父亲年老多病,家里生活很困难。穷困使他懂得很多道理,小继光成长得更快了。他十七岁那年,父亲病死了,他袭职做了登州卫(今山东省蓬莱县)指挥佥事。戚继光来到登州之后,听到百姓诉说倭寇侵扰山东沿海地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心中很是不安。
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他一心保国安民的壮志豪情。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夏天,明朝政府擢升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三营五十五个卫所,负责从现在的黄河河口到山东江苏交界一带海岸的防务。对于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年轻将领来说,这副担子是够重的了。如果有足够的兵力,坚固的海防设施,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击退倭寇的入侵自然没多大难处。可当时的各卫所,戍卒逃跑,剩下的多是老弱残兵;沿海岛屿许多没有设防,岸上虽有工事,却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军队没有训练,纪律松弛。戚继光深知军队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力,不仅不能战胜敌人,还将被敌人打败。
所以,他首先整顿纪律。刚一开始整顿,戚继光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儿。有个军官,论辈份算是戚继光的舅舅,竟然依仗自己是长辈,不听命令。戚继光心想:处分吧,别人会说晚辈处罚长辈,无情无义;不处分吧,这整顿纪律怎么进行呢?号令不行怎么带兵呢?戚断光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先以长官身份,当众给舅舅应有的处分,然后在当天晚上,以外甥身份,把舅舅请来,向他赔礼。舅舅被戚继光坦荡的胸怀和诚挚的态度感动了,当面给戚继光跪下,激动地说:“你执法如山,我以后再不敢违抗命令了!”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戚继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行动,赢得了部下衷心的尊敬,一些不法军官也不敢恣意妄为,那些靠军饷混饭吃的兵油子,更惴惴不安,不敢胡作非为了。接着戚继光整顿卫所,修葺海防工事,裁减残卒,训练士兵,军队过去那种闲散懒惰的习气逐渐克服,出现了一种纪律严明的军风,战斗力大大加强了。
过了两年,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秋天,明朝政府把戚继光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第二年,由新任浙江总督胡宗宪推荐,二十八岁的戚继光被任命为参将,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一带)三府。戚继光刚刚上任不久,就传来倭寇入侵龙山所(今浙江省龙山)的警报。他立即率领部下迎敌,同总兵俞大猷、台州知府谭纶联合作战,把倭寇打得大败而逃。龙山所一战,戚继光开始崭露头角,显出英勇善战的才干。通过这次战役,戚继光看到,浙江的军队也是缺乏训练,纪律松散,因而不少士兵临阵脱逃。特别是由广西、河北等地调来的客兵,享受特别优厚的待遇,却坑害百姓。
戚继光从小聪明好学。父亲是个将官,自然免不了常和客人谈论些用兵打仗的事,小继光有时候在旁边睁着大眼睛听得入了神,也不知他是不是听得懂。他常和小朋友一块堆泥巴作城墙,搭瓦块作营垒,削木棍糊纸当旗帜,作打仗的游戏。客人们常常夸奖他不愧为将门虎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母亲王氏十分疼爱孩子,听见客人夸自己的儿子,心里美滋滋的,免不了对戚继光有点娇惯。父亲为人正直,又有见识,是个勤奋好学、武艺精熟的将军。他深知只有严格教育,孩子才能成才,对儿子虽然也很疼爱,却从不娇惯。他教继光读书、写字、练习武艺,还经常给他讲些为人处事,从小要学好本领,长大才能保国安民的道理。
一发现儿子的缺点和错误,就严厉批评。一天,外祖母送给继光一双用丝绸缝制的非常漂亮的鞋,继光连忙穿上,跑去让父亲看。戚景通一见,严厉训斥说:“你小小年纪,就穿这么好的鞋,长大了就会想吃好的,穿好的;若当了军官,非侵吞士兵军饷不可。从小不知吃苦,以后怎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呢!”硬逼继光把鞋脱了。继光十岁那年,母亲死了,父亲年老多病,家里生活很困难。穷困使他懂得很多道理,小继光成长得更快了。他十七岁那年,父亲病死了,他袭职做了登州卫(今山东省蓬莱县)指挥佥事。戚继光来到登州之后,听到百姓诉说倭寇侵扰山东沿海地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心中很是不安。
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他一心保国安民的壮志豪情。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夏天,明朝政府擢升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三营五十五个卫所,负责从现在的黄河河口到山东江苏交界一带海岸的防务。对于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年轻将领来说,这副担子是够重的了。如果有足够的兵力,坚固的海防设施,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击退倭寇的入侵自然没多大难处。可当时的各卫所,戍卒逃跑,剩下的多是老弱残兵;沿海岛屿许多没有设防,岸上虽有工事,却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军队没有训练,纪律松弛。戚继光深知军队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力,不仅不能战胜敌人,还将被敌人打败。
所以,他首先整顿纪律。刚一开始整顿,戚继光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儿。有个军官,论辈份算是戚继光的舅舅,竟然依仗自己是长辈,不听命令。戚继光心想:处分吧,别人会说晚辈处罚长辈,无情无义;不处分吧,这整顿纪律怎么进行呢?号令不行怎么带兵呢?戚断光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先以长官身份,当众给舅舅应有的处分,然后在当天晚上,以外甥身份,把舅舅请来,向他赔礼。舅舅被戚继光坦荡的胸怀和诚挚的态度感动了,当面给戚继光跪下,激动地说:“你执法如山,我以后再不敢违抗命令了!”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戚继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行动,赢得了部下衷心的尊敬,一些不法军官也不敢恣意妄为,那些靠军饷混饭吃的兵油子,更惴惴不安,不敢胡作非为了。接着戚继光整顿卫所,修葺海防工事,裁减残卒,训练士兵,军队过去那种闲散懒惰的习气逐渐克服,出现了一种纪律严明的军风,战斗力大大加强了。
过了两年,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秋天,明朝政府把戚继光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第二年,由新任浙江总督胡宗宪推荐,二十八岁的戚继光被任命为参将,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一带)三府。戚继光刚刚上任不久,就传来倭寇入侵龙山所(今浙江省龙山)的警报。他立即率领部下迎敌,同总兵俞大猷、台州知府谭纶联合作战,把倭寇打得大败而逃。龙山所一战,戚继光开始崭露头角,显出英勇善战的才干。通过这次战役,戚继光看到,浙江的军队也是缺乏训练,纪律松散,因而不少士兵临阵脱逃。特别是由广西、河北等地调来的客兵,享受特别优厚的待遇,却坑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