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8-14
公元1624年(天启四年),也就是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的那一年,在日本长崎平户地方诞生了一个中国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三十八年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他的父亲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年青时到过日本,娶田川翁子为妻,生下郑成功。郑芝龙初为“海盗”,经常出没于台湾、福建沿海一带,后来受明朝政府招抚,官至都督同知。郑成功七岁时也别母回国,清军南下后,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郑芝龙拥唐王建立了隆武政权。隆武帝很器重郑成功,赐他姓朱,改名成功,这就是民间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郑芝龙降清,清兵攻下福州,隆武政权灭亡。郑成功拒绝清朝多方劝诱,以厦门和金门为基地,组织军队,遥尊永历帝,继续抗清,公元1659年,他北伐南京,为清军所败,被迫退回厦门。从此,他就打算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据地。郑成功的军队是当时东南沿海的重要武装力量,早使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感到威胁。
公元1657年和1660年,荷兰殖民当局几次派代表到厦门与郑成功谈判,刺探军情。随同代表前来的还有通事(翻译)何廷斌,何廷斌是个爱国者,他暗地里向郑成功报告了荷兰人的军事部署,还献上台湾地图。他对郑成功说:“公何不取台湾?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横绝大海……蕃(高山族)受红夷(荷兰人)凌辱,每欲反噬久矣。以公威临之,如使狼驱羊群也。”郑成功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嘉奖了何廷斌的爱国行为,把他留在部下工作,并开始进行收复台湾的具体准备。公元 1660 年初,郑成功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把指挥部从厦门移往金门。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典礼,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赶来送别将士出征。三月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次日到达澎湖。四月初一(公历4月29日),在何廷斌的引导下,郑成功军队趁着涨潮,在台湾南部鹿耳门港登陆。当时荷兰在台湾的兵力有一、二千人,主要是驻守在台湾城和赤嵌城两个军事据点。赤嵌城由荷军头目苗难实叮把守,台湾城由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把守。
荷兰在台湾的海军也仅有两艘战船、一艘小帆船和四艘平底船,停泊在台湾城附近的海面上。他们发现郑成功的船队冲进台江,便出动船队进行阻击。荷兰船号称“铁船”,船身庞大,船坚炮利,来势凶猛。郑成功沉着地指挥船队排开阵势,巧妙躲过敌人炮火,直扑敌船,开炮轰击,击沉敌军最大的战船“赫克托号”。接着,将士们又用装有火药和引火物的轻便灵活的火船,驶近敌船,用铁索紧紧钩住敌船的桅杆,使燃烧起来的熊熊大火蔓延到敌船上去,郑成功军队就是用这种方法,把荷兰殖民军打得大败,最后只剩下一艘荷兰通讯船,狼狈地逃回巴达维亚。在陆地上,郑成功军队登岸后,赤嵌城的苗难实叮派上尉彼得带领二百四十名士兵迎战,并写信向台湾城的揆一求援。他在信中只写两句话:“中国兵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呀!我们已经很危险!很危险!”这时,冲上岸的郑军奋不顾身地攻入敌阵,和敌人短兵相接,打得荷军丢枪弃甲,四散奔逃,彼得上尉也被击毙。接着,郑成功又打败荷兰增援部队,控制了台湾海面,包围了赤嵌城,切断了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敌军据点的联系。
这时,驻扎在台湾城的荷兰殖民军总部妄图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以求外援。郑成功严正指出:“台湾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如果荷兰人不交出台湾,则将用武力解决。”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帮助下,郑军加紧围攻赤嵌城,切断了赤嵌城的水源。第二天,在赤嵌城外又抓到苗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郑成功通过翻译告诉他们:“只要投降,就允许带走财产,绝不加害。”要他们回去劝告苗难实叮不要再作顽抗。这两人回城后如实地转告了苗难实叮,苗难实叮见孤城难守,只有投降,别无出路,于是便在墙头挂起了白旗。这样,郑成功军队在登陆后第三天(公历5月2日)就收复了赤嵌城。收复赤嵌城后,郑成功立即分水陆两路围攻台湾城。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的总部所在地,揆一凭借坚固的城堡和射程较远的大炮,负隅顽抗。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战,郑军的进攻一时未能收效。五月二十九日,郑成功第二批军队抵达台湾,加强了攻坚力量,开始在台湾城周围修筑了防栅、壕沟,准备了各种攻城工具和大炮。
这时,揆一表示愿献十万两白银作为“犒劳”,请郑成功退兵,为郑成功所拒绝。八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派兵增援,又被郑军打败。揆一吓得龟缩在台湾城,再也不敢迎战。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1月25日清晨,郑成功亲自督师,用二十八门大炮猛轰乌特利支堡(荷兰人修筑的台湾城副堡),经过两小时炮击,在南部打开一个缺口,晚上就攻克了这个堡垒,缩小了对台湾城的包围圈。这时台湾城堡内只剩下六百名荷兰兵,士气低落。荷兰殖民者召集所有的商人和军官开会商量对策,到会的二十九人中,只有四人主张反攻,其理由是“依赖上帝万能的威力”,“共同死在一起”;大多数人连同揆一在内,都认为无法再抵抗下去。
最后评议会只好作出决定:“一致同意决定,立即写信通知国姓爷,我们愿意和他谈判,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双方经过五、六天的谈判,荷兰殖民者终于在清顺治十八年二月一日,签订了投降条约。这一天,举行受降仪式,郑成功英姿焕发地端坐在帐幕当中的太师椅上,左右站立着全副武装的卫士。成千上万的台湾各族人民涌向广场,欢欣雀跃。欢呼声响彻云霄。揆一带着残兵败将进入广场。毕恭毕敬地走到郑成功跟前,脱帽鞠躬,双手献上降书。根据条约,荷兰殖民者在几天内全部撤出台湾。
从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写下一首题为《复台》的诗,表示他当时的心情。诗中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辟荆斩棘驱逐荷兰侵略者,十年奋斗才得以光复祖先的基业,当年齐王的弟弟田横还有三千个士,茹苦含辛也不忍分离啊!今天我们吟诵郑成功这首壮怀激烈的七言绝句,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的风貌英姿,仍然如在眼前。
公元1657年和1660年,荷兰殖民当局几次派代表到厦门与郑成功谈判,刺探军情。随同代表前来的还有通事(翻译)何廷斌,何廷斌是个爱国者,他暗地里向郑成功报告了荷兰人的军事部署,还献上台湾地图。他对郑成功说:“公何不取台湾?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横绝大海……蕃(高山族)受红夷(荷兰人)凌辱,每欲反噬久矣。以公威临之,如使狼驱羊群也。”郑成功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嘉奖了何廷斌的爱国行为,把他留在部下工作,并开始进行收复台湾的具体准备。公元 1660 年初,郑成功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把指挥部从厦门移往金门。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典礼,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赶来送别将士出征。三月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次日到达澎湖。四月初一(公历4月29日),在何廷斌的引导下,郑成功军队趁着涨潮,在台湾南部鹿耳门港登陆。当时荷兰在台湾的兵力有一、二千人,主要是驻守在台湾城和赤嵌城两个军事据点。赤嵌城由荷军头目苗难实叮把守,台湾城由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把守。
荷兰在台湾的海军也仅有两艘战船、一艘小帆船和四艘平底船,停泊在台湾城附近的海面上。他们发现郑成功的船队冲进台江,便出动船队进行阻击。荷兰船号称“铁船”,船身庞大,船坚炮利,来势凶猛。郑成功沉着地指挥船队排开阵势,巧妙躲过敌人炮火,直扑敌船,开炮轰击,击沉敌军最大的战船“赫克托号”。接着,将士们又用装有火药和引火物的轻便灵活的火船,驶近敌船,用铁索紧紧钩住敌船的桅杆,使燃烧起来的熊熊大火蔓延到敌船上去,郑成功军队就是用这种方法,把荷兰殖民军打得大败,最后只剩下一艘荷兰通讯船,狼狈地逃回巴达维亚。在陆地上,郑成功军队登岸后,赤嵌城的苗难实叮派上尉彼得带领二百四十名士兵迎战,并写信向台湾城的揆一求援。他在信中只写两句话:“中国兵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呀!我们已经很危险!很危险!”这时,冲上岸的郑军奋不顾身地攻入敌阵,和敌人短兵相接,打得荷军丢枪弃甲,四散奔逃,彼得上尉也被击毙。接着,郑成功又打败荷兰增援部队,控制了台湾海面,包围了赤嵌城,切断了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敌军据点的联系。
这时,驻扎在台湾城的荷兰殖民军总部妄图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以求外援。郑成功严正指出:“台湾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如果荷兰人不交出台湾,则将用武力解决。”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帮助下,郑军加紧围攻赤嵌城,切断了赤嵌城的水源。第二天,在赤嵌城外又抓到苗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郑成功通过翻译告诉他们:“只要投降,就允许带走财产,绝不加害。”要他们回去劝告苗难实叮不要再作顽抗。这两人回城后如实地转告了苗难实叮,苗难实叮见孤城难守,只有投降,别无出路,于是便在墙头挂起了白旗。这样,郑成功军队在登陆后第三天(公历5月2日)就收复了赤嵌城。收复赤嵌城后,郑成功立即分水陆两路围攻台湾城。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的总部所在地,揆一凭借坚固的城堡和射程较远的大炮,负隅顽抗。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战,郑军的进攻一时未能收效。五月二十九日,郑成功第二批军队抵达台湾,加强了攻坚力量,开始在台湾城周围修筑了防栅、壕沟,准备了各种攻城工具和大炮。
这时,揆一表示愿献十万两白银作为“犒劳”,请郑成功退兵,为郑成功所拒绝。八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派兵增援,又被郑军打败。揆一吓得龟缩在台湾城,再也不敢迎战。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1月25日清晨,郑成功亲自督师,用二十八门大炮猛轰乌特利支堡(荷兰人修筑的台湾城副堡),经过两小时炮击,在南部打开一个缺口,晚上就攻克了这个堡垒,缩小了对台湾城的包围圈。这时台湾城堡内只剩下六百名荷兰兵,士气低落。荷兰殖民者召集所有的商人和军官开会商量对策,到会的二十九人中,只有四人主张反攻,其理由是“依赖上帝万能的威力”,“共同死在一起”;大多数人连同揆一在内,都认为无法再抵抗下去。
最后评议会只好作出决定:“一致同意决定,立即写信通知国姓爷,我们愿意和他谈判,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双方经过五、六天的谈判,荷兰殖民者终于在清顺治十八年二月一日,签订了投降条约。这一天,举行受降仪式,郑成功英姿焕发地端坐在帐幕当中的太师椅上,左右站立着全副武装的卫士。成千上万的台湾各族人民涌向广场,欢欣雀跃。欢呼声响彻云霄。揆一带着残兵败将进入广场。毕恭毕敬地走到郑成功跟前,脱帽鞠躬,双手献上降书。根据条约,荷兰殖民者在几天内全部撤出台湾。
从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写下一首题为《复台》的诗,表示他当时的心情。诗中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辟荆斩棘驱逐荷兰侵略者,十年奋斗才得以光复祖先的基业,当年齐王的弟弟田横还有三千个士,茹苦含辛也不忍分离啊!今天我们吟诵郑成功这首壮怀激烈的七言绝句,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的风貌英姿,仍然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