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眼中的贺龙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0-24
贺龙许下百岁愿
老天敢拗跟它干
父亲13岁便当骡子客,赶马帮讨生活。有天煞黑歇到一家伙铺,搬条高板凳,站上去下驮子,接着又铡草喂骡子。伙铺里还歇了个骡子客张盛勤,32岁正当壮年。见贺龙小小年纪精明干练,有股不凡的气宇,便主动上前搭话,互相结识了。贺龙与张骡客一起上路,像亲兄弟一样赶着骡子,早起晚歇,爬山越岭,闯过多少盐税卡,摆过多少龙门阵,贺龙学到了大量社会知识以及江湖上的规矩。
7月的一天,贺龙说:“张大哥,家里带信叫我回去,我要跟你分手了。”
张骡客动情地拍拍贺龙的双肩:“舍不得哟。可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迟早总要分手的。有什么难处吗?”
“没有。您待我这么好,日后我要报答的。”
张骡客将10几吊钱塞进贺龙的手中:“伢儿,我看出你是个有大出息的,走吧,咱们后会有期。”
贺龙双手合十,道一个恭喜:“张大哥,眼下我没有别的好报答,发个愿,愿你百岁不老。”
张骡客有眼力。20年后贺龙已是军长,专程去看望了张骡客,离老远就喊张大哥。
“张大哥,给你些骡子吧。”贺龙真诚地说:“现在我赶的骡子可多哩。”
“不要不要,你的骡子多,有大用场。”张骡客连连摆手。“你当了军长,还来看我,这就是我的造化了。贺军长,我们出门人讲的就是个义字。”
“张大哥,么得军长!还不就是跟您赶骡子的常伢子?”贺龙唇上已经留下一道黑胡子,笑得却还像个少年一样天真无邪,“老哥这个义字讲得好,义侠交友,厚待故交,这是诚心做人的重要一条。张大哥,这里有些钱你要收下。”
“既然讲的是义,再莫提钱。”张骡客说,“贺军长还记得你发过的愿吗?一定要送,我就要你发过的愿。”
“记得记得,愿你百岁不老。”贺龙从来不忘贫贱之交,说过的话全记得。他指着天说:“那好,愿你百岁不老。老天敢不随我愿,我就跟老天干!”
天随贺龙愿,张骡客1980年7月病逝,距1910年7月贺龙第一次发愿整70年,享年102岁。
运气来了挡不住运气走了拉不回
义侠交友,厚待故交。贺龙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前是这样,入党后还是这样,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及元帅之后仍然是这样。
1950年2月25日,大西南解放后不久,青年刘冠群来到成都商业街四川省委所在地,盼望早一刻见到贺龙。
刘冠群的父亲叫刘达武,农民出身的烈性汉子,又是位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他追随贺龙,参加北伐,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红军时期的战争,伤瘫双腿后退伍还乡,宁肯做一名贫困潦倒的磨石匠,也始终不为反动派做事。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刘冠群才接到通知:“贺老总想见见你……”
司令部一同志朝他招手,示意请他上楼。刘冠群稍稍一怔,马上兴奋得红润了脸颊,贺老总不忘故交,有那么多重要人物等候接见,他要见的却是这位故人之子!
刘冠群上楼,走进右侧一间较大的会客室,一眼就认出了常在照片上见到的贺老总。他激动地鞠了一个大躬。
贺龙已经快步赶到他身边,一把拉住他的手,上上下下地打量:
“像,鼻子眼睛都像你老子……就是身体没有他那么结实。”贺龙不住地点几下头,脸上漾出忆念,漾出感慨:“多大年纪了?”
“27岁。”刘冠群略显拘谨地回答。
贺龙手里夹着一支雪茄烟,边吸边又打量一遍刘冠群,像要更多地找出故人的影子。蓦地,他眉头微皱,急切地问:“你老人有饭吃吗?”
刘冠群伤感地小声说:“他负重伤以后,回了云南大理,靠磨大理石过日子……现在还是这样。”
贺龙将头微微仰起,望着天花板慢慢地、慢慢地吸烟,他的眼神有些黯淡,吐出的青烟似乎笼罩了抑郁的思念和忧虑,声音也变得低沉沙哑:“他该有70岁了吧?。”
“今年整70。”刘冠群小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田没地,没房没钱,老的老,小的小,只有靠两只手磨石头吃饭。”
“你马上发个电报!”贺龙将夹着雪茄的左手一扬,下定决心地大声说,“要你老子到四川来。先到重庆,就在重庆等我!”
刘冠群垂下头,难过地摇一摇:“他来不了……”
“为什么?”
“在石门,他的两腿都打残废了,一步不能走,只剩两只手磨石头,养活我们这一家人……”
贺龙望着刘冠群,片刻的沉默,眼圈蓦地红了。
“北伐的时候,我们打公安,打输了。部队在澧州两三个月,搞整顿。周逸群抓政治,你老子抓练兵,我们的部队就大变样了。去打宜昌,吴佩孚的兵比我们多,枪比我们好,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我们一个师就把宜昌拿下来了。那一仗缴的枪,每个兵多扛一支都扛不完。那时候,贺锦斋是旅长,你老子是第一团的团长。”
贺龙在会客室里缓缓踱步,缓缓吸烟,缓缓回忆着说:“南昌起义前后,我的队伍里也有两派:革命派和投降派。你老子始终跟着我。他和贺锦斋的感情特别好,也很佩服周逸群年轻有为,可惜呀……石门一仗!”贺龙长长吁口气,不胜感伤,你老子打残废了,贺锦斋打死了!锦斋死的时候,只有你这么大,也是27岁!你老子在汉口医伤,还做了不少工作,帮着买枪买子弹。后来敌人围剿,我们就没有办法和他联系了……”
贺龙停下步,朝刘冠群一招手:“你老子为革命做出了牺牲,功不可没。既然来不了四川,我派人去看望他,叫当地政府照顾他。来,给你介绍一下,”贺龙指指一直陪在一旁的另一位负责干部,“你到他们革大去学习吧,他就是李长路同志,你们的校长。”
贺龙早为故人之子想好了出路,事先便把成都革大的校长请了来。
这时,贺炳炎等部队将领进来了。贺龙向他们介绍刘冠群,介绍刘达武当年的战功和目下的处境,并且连连感叹。
“他父亲要是不打残废,现在比你们都强,当然也可能早已打死了。”贺龙用一种惘然的神情看看周围,“运气,这个东西,恐怕是有的。运气来了,门坊都挡不住;运气走了,牛也拉不回来。这在哲学上应该怎么解释?”
贺龙亲自带着故人之子穿过走廊,到隔壁办公室,叫有关同志给刘冠群写好去革大学习的介绍信,送下楼。握手告别时还一再嘱咐:“要好好学习,唔!要常常给你老子写信。告诉他,我念着他哩,我们会见面的!”
此后,贺龙多次给刘冠群去信,关心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多次给故人刘达武去信,并请14军军长李成芳带去照片,带去关怀和问候。大理县杨县长也受托,同李军长一道去慰问刘达武。1952年刘达武病逝了,贺龙因公务繁忙,没能抽出时间见见这位故人,深以为憾。但他始终没忘关怀故人的妻子、儿子,直到“文化大革命”自己含冤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战斗生活和共同奋斗过的故人……
父亲贺龙多次表示:胜利了,当官了,搞鸡犬升天是错误的,那样做是国民党不是共产党;但是当官了,就六亲不认了,也是错误的,那样不但不是共产党,连好人也不是。
生活中,原则与情义、党性与情义,是常常发生矛盾的。有了矛盾怎么办?就要做出牺牲。父亲贺龙又是怎样做出这种牺牲的呢?……
老天敢拗跟它干
父亲13岁便当骡子客,赶马帮讨生活。有天煞黑歇到一家伙铺,搬条高板凳,站上去下驮子,接着又铡草喂骡子。伙铺里还歇了个骡子客张盛勤,32岁正当壮年。见贺龙小小年纪精明干练,有股不凡的气宇,便主动上前搭话,互相结识了。贺龙与张骡客一起上路,像亲兄弟一样赶着骡子,早起晚歇,爬山越岭,闯过多少盐税卡,摆过多少龙门阵,贺龙学到了大量社会知识以及江湖上的规矩。
7月的一天,贺龙说:“张大哥,家里带信叫我回去,我要跟你分手了。”
张骡客动情地拍拍贺龙的双肩:“舍不得哟。可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迟早总要分手的。有什么难处吗?”
“没有。您待我这么好,日后我要报答的。”
张骡客将10几吊钱塞进贺龙的手中:“伢儿,我看出你是个有大出息的,走吧,咱们后会有期。”
贺龙双手合十,道一个恭喜:“张大哥,眼下我没有别的好报答,发个愿,愿你百岁不老。”
张骡客有眼力。20年后贺龙已是军长,专程去看望了张骡客,离老远就喊张大哥。
“张大哥,给你些骡子吧。”贺龙真诚地说:“现在我赶的骡子可多哩。”
“不要不要,你的骡子多,有大用场。”张骡客连连摆手。“你当了军长,还来看我,这就是我的造化了。贺军长,我们出门人讲的就是个义字。”
“张大哥,么得军长!还不就是跟您赶骡子的常伢子?”贺龙唇上已经留下一道黑胡子,笑得却还像个少年一样天真无邪,“老哥这个义字讲得好,义侠交友,厚待故交,这是诚心做人的重要一条。张大哥,这里有些钱你要收下。”
“既然讲的是义,再莫提钱。”张骡客说,“贺军长还记得你发过的愿吗?一定要送,我就要你发过的愿。”
“记得记得,愿你百岁不老。”贺龙从来不忘贫贱之交,说过的话全记得。他指着天说:“那好,愿你百岁不老。老天敢不随我愿,我就跟老天干!”
天随贺龙愿,张骡客1980年7月病逝,距1910年7月贺龙第一次发愿整70年,享年102岁。
运气来了挡不住运气走了拉不回
义侠交友,厚待故交。贺龙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前是这样,入党后还是这样,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及元帅之后仍然是这样。
1950年2月25日,大西南解放后不久,青年刘冠群来到成都商业街四川省委所在地,盼望早一刻见到贺龙。
刘冠群的父亲叫刘达武,农民出身的烈性汉子,又是位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他追随贺龙,参加北伐,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红军时期的战争,伤瘫双腿后退伍还乡,宁肯做一名贫困潦倒的磨石匠,也始终不为反动派做事。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刘冠群才接到通知:“贺老总想见见你……”
司令部一同志朝他招手,示意请他上楼。刘冠群稍稍一怔,马上兴奋得红润了脸颊,贺老总不忘故交,有那么多重要人物等候接见,他要见的却是这位故人之子!
刘冠群上楼,走进右侧一间较大的会客室,一眼就认出了常在照片上见到的贺老总。他激动地鞠了一个大躬。
贺龙已经快步赶到他身边,一把拉住他的手,上上下下地打量:
“像,鼻子眼睛都像你老子……就是身体没有他那么结实。”贺龙不住地点几下头,脸上漾出忆念,漾出感慨:“多大年纪了?”
“27岁。”刘冠群略显拘谨地回答。
贺龙手里夹着一支雪茄烟,边吸边又打量一遍刘冠群,像要更多地找出故人的影子。蓦地,他眉头微皱,急切地问:“你老人有饭吃吗?”
刘冠群伤感地小声说:“他负重伤以后,回了云南大理,靠磨大理石过日子……现在还是这样。”
贺龙将头微微仰起,望着天花板慢慢地、慢慢地吸烟,他的眼神有些黯淡,吐出的青烟似乎笼罩了抑郁的思念和忧虑,声音也变得低沉沙哑:“他该有70岁了吧?。”
“今年整70。”刘冠群小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田没地,没房没钱,老的老,小的小,只有靠两只手磨石头吃饭。”
“你马上发个电报!”贺龙将夹着雪茄的左手一扬,下定决心地大声说,“要你老子到四川来。先到重庆,就在重庆等我!”
刘冠群垂下头,难过地摇一摇:“他来不了……”
“为什么?”
“在石门,他的两腿都打残废了,一步不能走,只剩两只手磨石头,养活我们这一家人……”
贺龙望着刘冠群,片刻的沉默,眼圈蓦地红了。
“北伐的时候,我们打公安,打输了。部队在澧州两三个月,搞整顿。周逸群抓政治,你老子抓练兵,我们的部队就大变样了。去打宜昌,吴佩孚的兵比我们多,枪比我们好,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我们一个师就把宜昌拿下来了。那一仗缴的枪,每个兵多扛一支都扛不完。那时候,贺锦斋是旅长,你老子是第一团的团长。”
贺龙在会客室里缓缓踱步,缓缓吸烟,缓缓回忆着说:“南昌起义前后,我的队伍里也有两派:革命派和投降派。你老子始终跟着我。他和贺锦斋的感情特别好,也很佩服周逸群年轻有为,可惜呀……石门一仗!”贺龙长长吁口气,不胜感伤,你老子打残废了,贺锦斋打死了!锦斋死的时候,只有你这么大,也是27岁!你老子在汉口医伤,还做了不少工作,帮着买枪买子弹。后来敌人围剿,我们就没有办法和他联系了……”
贺龙停下步,朝刘冠群一招手:“你老子为革命做出了牺牲,功不可没。既然来不了四川,我派人去看望他,叫当地政府照顾他。来,给你介绍一下,”贺龙指指一直陪在一旁的另一位负责干部,“你到他们革大去学习吧,他就是李长路同志,你们的校长。”
贺龙早为故人之子想好了出路,事先便把成都革大的校长请了来。
这时,贺炳炎等部队将领进来了。贺龙向他们介绍刘冠群,介绍刘达武当年的战功和目下的处境,并且连连感叹。
“他父亲要是不打残废,现在比你们都强,当然也可能早已打死了。”贺龙用一种惘然的神情看看周围,“运气,这个东西,恐怕是有的。运气来了,门坊都挡不住;运气走了,牛也拉不回来。这在哲学上应该怎么解释?”
贺龙亲自带着故人之子穿过走廊,到隔壁办公室,叫有关同志给刘冠群写好去革大学习的介绍信,送下楼。握手告别时还一再嘱咐:“要好好学习,唔!要常常给你老子写信。告诉他,我念着他哩,我们会见面的!”
此后,贺龙多次给刘冠群去信,关心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多次给故人刘达武去信,并请14军军长李成芳带去照片,带去关怀和问候。大理县杨县长也受托,同李军长一道去慰问刘达武。1952年刘达武病逝了,贺龙因公务繁忙,没能抽出时间见见这位故人,深以为憾。但他始终没忘关怀故人的妻子、儿子,直到“文化大革命”自己含冤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战斗生活和共同奋斗过的故人……
父亲贺龙多次表示:胜利了,当官了,搞鸡犬升天是错误的,那样做是国民党不是共产党;但是当官了,就六亲不认了,也是错误的,那样不但不是共产党,连好人也不是。
生活中,原则与情义、党性与情义,是常常发生矛盾的。有了矛盾怎么办?就要做出牺牲。父亲贺龙又是怎样做出这种牺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