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知大师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0-24

  公元1992年6月28日,美国加里福尼亚发生强烈地震。
  一天之后,世界各地都通过新闻媒介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
  1992年6月28日,美国洛杉矶东发生震级为7.4级的强烈地震。
  知道就知道了,麻木而健忘的人们几天后就几乎没人再想对这场似乎非人力所能避免的灾难评头论足。只有一个美国人——一位美国第一代地震科学工作者G先生夜不能寐,感慨万千。
  “上帝,又让你给说中了。”他一次又一次地喃喃自语。几天之后,在中国一隅,一个80岁老翁收到了G先生的一封信:“您的预测简直绝妙无比,我对此感到震惊。我想,您一定会为您的成功感到欢喜的。”
  这个中国老翁,最先预测到了这场地震。
  早在1991年11月,G先生就慕名向他讨教地震问题。两个月后,中国政协和G分别收到了他的信,上面赫然写道:1992年6月19日,旧金山大区域范围内将发生6.8级地震。
  预测地点与实际地震区基本吻合,震级和时间的预测误差远远小于通常可能的误差范围。
  而此刻,这位让洋人叹服的人物,正专注地坐在他的小计算机房里。
  他就是当代先知大师翁文波。
  一
  翻开翁先生的工作日志,令G先生“震惊”的东西同样震惊了我们:
  1980年,他预测到了1992年前后华北南部的干旱;
  1985年6月,他言中了8月发生在新疆巴楚地区的地震;
  1986年,他预报1987年东北地区有涝灾,果不其然;
  1987年,他提醒人们注意1988年北京的春旱秋涝,事实如此;
  1989年,他连续预测出松花江、黄河水系三门峡和淮河水系7、8月份有洪峰,次次误差都很小。
  1990年初,翁文波向中科院地学部提交了《认识与预测》的论文,论文汇集了他1989年对1990年国内外部分5级以上地震所作的报告。1990年过去之后,人们发现他的预测几乎都得到了证实。
  1992年3月和5月,翁文波连续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和地球物理系统,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提出了1992年旱涝预测报告。3个月之后,人们把他的预测与《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实际发生灾害作了对照,又发现二者几乎完全一致。
  最神的要数他对1991年中国南方大水灾的远期预测了。1991年,一场特大的洪涝灾害袭击了中国南方8个省、市、自治区,1800万亩丰收在望的农作物颗粒无收,605万间房屋受损,51268人伤亡,经济损失高达685亿。
  其实,早在几年前,翁文波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了警告。在他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基础》一书的第125页,有一个十分醒目的小标题:“1991年中国某地可能水涝”。在这个标题下,经过反复演算分析,他得出结论:“1991年该地(指流经豫、皖、苏、鲁四省的淮河流域及安徽境内的滁河,主要指安徽)可能再次水涝!”此后,他又在1988年,1989年在不同场合下反复提出过这个惊人的断言。
  对短期地震和远期旱涝的预测能达到如此准确的地步,一点不含糊地说,科学奇人翁文波创造了世界奇迹。
  二
  中国的八卦占卜、古希腊人的牺牲祭祀、中世纪诺查旦马斯的大预言、二十世纪的气功等都表明,人类为克服自身的局限和战胜自然的侵袭,很早就开始了预测活动,使预测成了一种历史悠久、色彩斑斓的大学问。
  但是,包括气功在内的预测学说,基本上是建立在某种假定基础上的,可以理解为是对人类现象世界的形式上的否定。
  翁文波却承认现象的真实,客观事物有它的规律,而由过去的现象提供的信息可以把握住这种规律。
  一个酩酊大醉之人,趔趄地走在路上,脚步已经不听使唤了,走走退退,你说最终他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呢?按概率论解释,他向前与向后的概率相等。但翁文波说不对,他肯定是要向前、向回家的方向走一点。
  此间就涉及到他头脑中积淀的各种信息。预测未来与之同理,需要大量丰富的信息和一种筛选信息的演绎方法。
  翁文波认为,在人类认知范围内,已知有对称规律、可数(量子化)规律、周期性规律等,如果建立相应的模型去拟合这种客观的现象规律,就可以预测未知了。当然,人们建立的模型和得出的结论,未必都和体系吻合,这就是预测的难处所在。因为在认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脱节的现象,或漏失了信息;或引入了假信息;或假正确,只有模型,没有预测;或偶然正确,没有建立模式得出结论等等。只有认识、结论和客观存在体系完全吻合,才能预测正确。这是科学预测的努力方向。
  1984年,翁文波的《预测论基础》出版,标志着他的预测理论正式建立。在这本被人称为“包藏天地玄机”的书里,翁文波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以抽象体系、物理体系和信息体系作为预测理论的思想基础;同时,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预测在原则上统一起来,从宇宙天体到生产销售,从粮食,副食到卫生保健,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文化……预测,在他这儿,不仅科学化、系统化,而且社会化、应用化了。
  翁文波在一个独特的领域里独领风骚,他的独特成就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了当今世界的先知大师。
  三
  翁文波在地学界久负盛名,在中国地球物理和石油勘探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40年代初,他带着助手奔赴春风都不度的玉门关外。在那儿,他用自制的先进仪器和新的技术思想,开拓了中国重力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科学技术史。后来,他又从事中国油气远景勘测研究。他创立的“生命旋回”。把自然界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的发生、发展、衰亡历程联系起来。确立了他“中国电测之父”的地位。1948年,他撰文推论中国东北、华北以至印度支那有蕴含丰富的石油带,顿时轰动了曾断言“中国无油”的西方石油界。
  与他在中国石油勘探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相对应,1949年以来他所担任的所有职务都是石油勘探方面的:
  国家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石油部勘探司总工程师;
  国家石油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国家石油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
  然而,他的绝活却是“旁门左道”的预测论。
  选择灾害预测这个冷峻的课题,在翁文波,是“缘分”,也是科学家的良心使然。
  1934年,翁文波正在清华准备作毕业论文,一向器重他的一位教师向他透露了一则消息:正任中央地研所所长的翁文灏给该先生一笔钱,让他物色一个清华学生去北京鹫峰地震站搞地震预测研究。老师说,机会挺好,你去吧。翁文波欣然应允。在地震站,他第一次发现中国古代留传下来如此丰富的地震资料,他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完成的毕业论文就是“天然地震预报”。
  这段往事,对翁文波从事灾害预测研究的影响,后来被另一则感人的大故事替代了。
  1966年3月8日晨5点29分,河北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
  次日,翁文波接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命令:立即赶赴邢台。
  震后的邢台如劫后的战场:破碎的瓦砾、坍塌的楼房、血腥的尸体、痛苦的呼叫……所有这一切,对他的刺激太大了。
  一个多月后,他和李四光来到总理办公室,又带着总理的重托离开了中南海。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心要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呢?他想,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人,都有在灾难面前选择生存的权利。地球上的自然灾难太残酷,如果预测在先,就能避免许多灾难。就在那一瞬间,翁文波选定了今后的方向。
  四
  翁文波特别强调人要有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他认为,爱读书是最低层次的追求,爱知识进了一步,善求知才最高。
  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预测论,正是人类不断求知的产物。预测论试图用人所能及的方法,开掘人类思维的第四维。
  然而,在知识有限的人类社会,善求知毕竟很难。这既表现在求知的过程中,又表现在社会大众对求知结果的接受中。
  翁文波的研究就常常让自己处境尴尬。
  石油勘察院给他配置了计算机仪器,使他有预测研究的条件,但他却得不到有关方面的公开支持。迄今,他还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招收预测方面的学生。
  他与很多民间预测爱好者相互交流,却不能与国家机关、研究院顺畅沟通。
  他的预测论蜚声海外,许多美国科学家屡屡向他来信求教,期望从他这儿提前得到灾害的信息;而他再三向自己的同胞发出的灾害警告,包括为期不远的1994年某些灾害的警告,却总是被人置若罔闻。
  翁文波在人们对“旁门左道”有偏见的尴尬处境下,勤勉地发展着自己的预测论,他几乎整天都在计算机房紧张地工作,等数据有了结果,便在某个正式场合向国家交一份灾害预测情况表。采访结束了,我们像任何一个好奇的人一样,向眼前这位大师提出了问题:
  “您对明年的灾害有预测吗?”
  “结果还没完全出来,但大体情况已有了趋向。今冬明春可能要干旱。”
  “干旱?那不会有什么危险罗!”
  “不可麻痹。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对人造成的无形的损失往往会超过水灾。”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消息:湖南大旱。

    更多精彩文章

    • 音乐大师莫扎特究竟死于何因?
    • 无际大师肉身为何千年不腐?
    • 命运的预测和预防
    • 语言大师谈语言质量的十条标准
    • 林语堂、梁实秋大师的女人论
    • 布衣大师侯宝林
    • 国学大师章太炎趣事
    • 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
    • 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原因何在?
    • 圣诞节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
    • 《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千古之谜-休闲文摘
    • 亚历山大大帝因何而死?
    • 楚昭王仁让,白公胜乱楚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