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融合术和植物“激光技术”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7-30

本世纪6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冈田善雄首创了细胞融合术。他把仙台病素和人的细胞融合一起,打响了细胞融合的第一炮。冈田善雄预言,用他的新方法可以按人类意愿,创造出许多新的生物品种。此后,捷报频传。1976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梅尔希亚用马铃薯细胞和蕃茄细胞融合,结果长出有蕃茄味道的马铃薯来;80年代,日本科学家用细胞融合术培养出抗倒伏、耐寒、高产的水稻品种。梅尔希亚又把绵羊和山羊的胚胎细胞融合在一起,放入绵羊子宫中,成为既有绵羊特性又有山羊特征的新品种。不同生物的细胞为什么可以融合呢?著名生理学家托马斯认为,当两个不同种的细胞接触时,接触部位的细胞膜组织会自行溶解。这样,细胞内的物质便可以相互沟通,最后两个细胞核融合一起,成为一个具有两种细胞特征的新品种。这就是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
     另外,号称植物激光技术的是组织培养术。它是将某一植物的单细胞,通过人工培养,使它成为一棵植株。最早发明这种技术的是生理学家罗宾斯。他在1992年用棉花、豌豆和玉米等茎尖培养出植株。1937年,生理学家怀特用一个胡萝卜细胞,在试管中培养出胡萝卜植株。本世纪80年代后,生理学家弗雷迪又把传统组织培养技术改进为“微繁殖法”,方法简单而效果惊人。他把植物细胞的细胞芽尖放在含有植物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几星期,芽尖就发育成植株,便可以移到田中去种植。组织培养术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上或科学研究上都有重大意义。拿经济价值来说,这种技术已给人们带来数以亿计的收益。例如,新加坡有一家专门用组织培养术培养兰花的公司,已培养出150种兰花新品种,每年纯利润就达数百万美元。
     科学研究上看,组织培养术给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它可以使植株大量在试管中繁殖,在 3~4个月内可保证培养出数百万株优质种苗,供人移栽到大田。这完全摆脱了以往那种繁琐的育苗法。难怪人们将组织培养术誉称为植物学里的激光技术。组织培养术还有一个重大作用,是用来挽救将要灭绝的植物品种,使一些濒临绝境的植物品种在短短几个月内“子孙满堂”——繁殖出几万至几百万株种苗来。细胞融合术、组织培养术、DNA重组术号称20 世纪以来三大生物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按照人们的意愿“制造”或“改造”生物及其品种成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文章

    • 大麻-毒品植物溯源
    • 古柯-毒品植物溯源
    • 水杉-植物界的活化石
    • 银杉-植物界的活化石
    • 罂粟-毒品植物溯源
    • 蕨类植物的造林时代—晚期古生代
    • 鱼类和裸蕨植物的时代—中期古生代
    • 细菌的“外衣”——细胞壁
    • 植物病原微生物
    • 浅谈植物的气生根
    • 雷达与反雷达—谈蝙蝠与蛾子
    • 昆虫隐身术的启示
    • 大熊猫会灭绝吗
    • 水中“美妙的音乐会”—鱼的发声
    • 虱子这个害人虫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