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手抄报:吸毒“亚文化”简史(3)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5-05-23
影片中,乔丹·贝尔福特靠非法经营牟取巨额财富,而从大麻到可卡因再到安眠酮,在他和他的创业伙伴看来,要成为“狼”,毒品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要入狼群,必须吸毒。而且,在大量吸毒之后,他们会疯狂地寻找使用起来感觉更好的品种,而搞到了“好货”之后,他们的欣喜和期盼程度无异于冒险家在甲板上看到新大陆的曙光。故事里,贝尔福特和朋友唐尼在尝试药力强劲的毒品“柠檬片”之前,甚至要“沐浴焚香”,特别举办一个仪式。
影片中的安眠酮这类毒品让人印象深刻,按剧中人的话来讲,如果撑过了这东西最初的致睡效用期还没睡着的话,就会“嗨翻天”,因而吸毒者就抱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对“从低谷到高峰”体验的渴望来一次次滥用药物,这和他们在金融界“刀尖舔血”、“玩的就是心跳”的态度恰巧吻合。当然,伴随毒品滥用的自然还有性、暴力和犯罪的肆意流淌。
电影是艺术的夸张,也没有为人们做价值判断,但这部基于美国1980、1990年代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中展现的吸毒亚文化,当下却开始在国内流行。艺术家、作家、娱乐圈人士、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生、未成年人……这些人吸毒时并不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多么可怕可耻的事,而是认为在融入一种圈子、一种文化,去接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常常认为这种方式是合理的、甚至前卫时髦的。然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究竟应该以什么为寄托,是不是可以一直沉浸在物质带来的幻境?
正如德昆西在《自白》的结尾所说:就算毒品曾带给他貌似绝妙的梦境,但当这些幻觉渐渐逝去时,“我的梦仍是喧嚣不安的,正像乐园的大门在我们最早的祖先远远回头望去之时那样,它仍然是拥塞着可怕的面孔、闪亮的武器。”
日新月异的“毒蛇”
“来源多、渠道多、吸毒人员低龄化和高层化,这是目前国内毒品形势的几大特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禁毒教研室主任李文君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一些合成毒品的化学结构并不复杂,制毒门槛不高;现在还出现了某些不法分子模仿已有毒品的结构制造出的药品,具有与合成毒品类似的毒性,但暂不在法律管控的范围内。
这些药品被称为“新精神活性物质”,即所谓“第三代毒品”。对此类物质的研究和管控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根据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发布的最新《中国禁毒报告》,2013年国家禁毒办、公安部禁毒局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2007年版麻精药品目录所列重点管制品种开展评估,将苄基哌嗪、恰特草等1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纳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予以管制。
传统的贩毒采取零包出售,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但随着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网络的贩毒也日趋增多。上海市公安局相关人士介绍,贩毒人员在网上开设需要通过验证才能进入的聊天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完成交易,毒资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毒品直接用快递、物流等形式送达。这种方式比传统毒品交易更快速和隐蔽,而且,主要针对的是习惯网络购物的年轻吸毒人群,进一步增大了毒品的易获得性。
“传统毒品是麻醉剂,而冰毒、摇头丸这样的合成毒品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吸食之后虽然可能感觉瘾不是很大,但只要吸一次,对神经的伤害就已经造成了,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会改变神经传导的机理,异化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是说,‘溜冰’之后就成为了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如果能让人们明白地知道这一点,相信会减少吸毒的意愿。”她还说,毒品是否容易戒断是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的,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易上瘾的体质,所以,无论是面对什么类型的毒品,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唯一的方法就是坚决拒绝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