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色散实验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7
牛顿从笛卡儿的棱镜实验得到启发,又借鉴于胡克和玻意耳的分光实验。胡克用了一只充满水的烧瓶代替棱镜,屏距折射位置大约60厘米,玻意耳把棱镜散射的光投到1米多高的天花板上,而牛顿则将距离扩展为6—7米,从室外经洞口进入的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直接投射到对面的墙上。这样,他就获得了展开的光谱,而前面的几位实验者只看到两侧带颜色的光斑。牛顿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已经意识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性能,只有拉长距离才能分解开不同折射角的光线。
为了证明红光和蓝光各具不同的折射性能,牛顿用棱镜做了如下的实验。在一张黑纸上画一条线opq,半边op为深蓝色,半边pq为深红色,经棱镜adf观看,只见这根线好象折断了似的,分界处正是红蓝之交,蓝色部分rs比红色部分st更靠近棱脊ab。可见蓝光比红光受到更大的折射。为了证明色散现象不是由于棱镜跟阳光的相互作用,也不是由于其它原因,而是由于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折射性,牛顿又做了一个实验。他拿三个棱镜做实验,三个棱镜完全相同,只是放置方式不一样。倘若颜色的分散是由于棱镜的不平或其它偶然的不规则性,那么第二个棱镜和第三个棱镜就会增加这一分散性。
可是实验结果是,原来分散的各射性强种颜色,经过第二个棱镜后又还原成白光,形状和原来一样。再经过第三个棱镜,又分解成各种颜色。由此证明,棱镜的作用是使白光分解为不同成分,又可使不同成分合成为白光。
为了证明红光和蓝光各具不同的折射性能,牛顿用棱镜做了如下的实验。在一张黑纸上画一条线opq,半边op为深蓝色,半边pq为深红色,经棱镜adf观看,只见这根线好象折断了似的,分界处正是红蓝之交,蓝色部分rs比红色部分st更靠近棱脊ab。可见蓝光比红光受到更大的折射。为了证明色散现象不是由于棱镜跟阳光的相互作用,也不是由于其它原因,而是由于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折射性,牛顿又做了一个实验。他拿三个棱镜做实验,三个棱镜完全相同,只是放置方式不一样。倘若颜色的分散是由于棱镜的不平或其它偶然的不规则性,那么第二个棱镜和第三个棱镜就会增加这一分散性。
可是实验结果是,原来分散的各射性强种颜色,经过第二个棱镜后又还原成白光,形状和原来一样。再经过第三个棱镜,又分解成各种颜色。由此证明,棱镜的作用是使白光分解为不同成分,又可使不同成分合成为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