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经过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7-01
爱因斯坦是德国人,有犹太血统,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1901年入瑞士国籍,大学毕业两年后才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技术员的工作。就在专利局工作期间,1905年头几个月一连发表了四篇重要论文,分别在辐射理论、分子运动论和力学与电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等三个不同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崭新的时间空间理论,一举解决了光速的不变性与速度合成法则之间的矛盾以及电磁理论中的不对称等难题。爱因斯坦把这个理论称为相对性理论,简称相对论,后来又叫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中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果,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探索才取得的。我们在学习相对论时,很自然要问,为什么是爱因斯坦而不是别人创建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受到过那些启发,抓住了什么关键,找到了什么突破口,才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的呢?根据爱因斯坦1946年写的《自述》①和192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的讲演:《我是怎样创立狭义相对论的?》②以及其它资料,我们可以追溯他走过的道路。
早在16岁(1895年)时,爱因斯坦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以速度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光线运动,我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一个在空中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萌芽。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他回忆说:“最初当我有这个想法时,我并不怀疑以大的存在,不怀疑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甚至他还设想用热电偶做一个实验,比较沿不同方向的两束光线所放出的热量。不久爱因斯坦得知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零结果。
他由此认识到,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是不能用任何仪器测量的。他继续回忆说:“如果承认迈克耳孙的零结果是事实,那么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想法就是错的,这是引导我走向狭义相对论的第一步。”后来,爱因斯坦读到了洛仑兹1895年的论文,对洛仑兹方程发生了兴趣。他很欣赏洛仑兹方程不但适用于真空中的参照系,而且适用于运动物体的参照系。他试图用洛仑兹方程讨论斐索的流水中光速实验。当时他坚信麦克斯韦和洛仑兹电动力学方程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推算,发现要保持这些方程对动体参照系同样有效,必然导致光速不变性的概念,而光速的不变性明显地与力学的速度合成法则相抵触。
为什么这两个概念会相互矛盾呢?爱因斯坦苦思不得其解。起初他想修改洛仑兹的观念,以解决这个矛盾,结果白白花了一年时间,没有取得进展。经过十年的思考,终于在1905年的一天,他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在那次讲演中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为什么这两个观念相互矛盾呢?我感到这一难题相当不好解决。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试图修改洛仑兹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徒劳无功。“是我在伯尔尼的朋友贝索偶然间帮我摆脱了困境。那是一个睛朗的日子,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他,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忽然我领悟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对时间概念的分析,不可能绝对地确定时间,在时间和信号速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一新概念,我第一次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出五个星期,(1905年6月),爱因斯坦就写好了那篇历史性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①,1905年9月发表在著名的德文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十分果断地把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两条看起来似乎矛盾的设想放在一起作为基本出发点。
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中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果,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探索才取得的。我们在学习相对论时,很自然要问,为什么是爱因斯坦而不是别人创建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受到过那些启发,抓住了什么关键,找到了什么突破口,才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的呢?根据爱因斯坦1946年写的《自述》①和192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的讲演:《我是怎样创立狭义相对论的?》②以及其它资料,我们可以追溯他走过的道路。
早在16岁(1895年)时,爱因斯坦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以速度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光线运动,我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一个在空中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萌芽。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他回忆说:“最初当我有这个想法时,我并不怀疑以大的存在,不怀疑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甚至他还设想用热电偶做一个实验,比较沿不同方向的两束光线所放出的热量。不久爱因斯坦得知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零结果。
他由此认识到,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是不能用任何仪器测量的。他继续回忆说:“如果承认迈克耳孙的零结果是事实,那么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想法就是错的,这是引导我走向狭义相对论的第一步。”后来,爱因斯坦读到了洛仑兹1895年的论文,对洛仑兹方程发生了兴趣。他很欣赏洛仑兹方程不但适用于真空中的参照系,而且适用于运动物体的参照系。他试图用洛仑兹方程讨论斐索的流水中光速实验。当时他坚信麦克斯韦和洛仑兹电动力学方程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推算,发现要保持这些方程对动体参照系同样有效,必然导致光速不变性的概念,而光速的不变性明显地与力学的速度合成法则相抵触。
为什么这两个概念会相互矛盾呢?爱因斯坦苦思不得其解。起初他想修改洛仑兹的观念,以解决这个矛盾,结果白白花了一年时间,没有取得进展。经过十年的思考,终于在1905年的一天,他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在那次讲演中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为什么这两个观念相互矛盾呢?我感到这一难题相当不好解决。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试图修改洛仑兹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徒劳无功。“是我在伯尔尼的朋友贝索偶然间帮我摆脱了困境。那是一个睛朗的日子,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他,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忽然我领悟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对时间概念的分析,不可能绝对地确定时间,在时间和信号速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一新概念,我第一次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出五个星期,(1905年6月),爱因斯坦就写好了那篇历史性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①,1905年9月发表在著名的德文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十分果断地把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两条看起来似乎矛盾的设想放在一起作为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