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的设想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7-09
50年代初,尽管微波激射器还刚刚兴起,已经有人开始考虑在比微波波长更短的范围内实现量子放大。上面提到的苏联科学家法布里坎特在1951年就曾向苏联邮电部提出一份专利申请书,题目叫:“电磁波辐射(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和无线电)放大的一种方法,特点是被放大的辐射通过一种介质,用其他方法和辅助辐射使相当于激发态的高能级上的原子、其他粒子或系统的浓度增大,超过平衡浓度。”可是这项申请直到1959年才得到批准和发表。看来,这项建议即使在苏联也没有起到显著影响。
在美国,1956年狄克(R.H.Dicke)发展了一个概念,叫“超发光”(superradiance),还提出了“光弹”(optical bomb)的设想,里面包含了粒子数反转的思想。所谓超发光,是指当激发脉冲过后,由于自发辐射会产生一极强的光。同时他还在专利申请书中提出了运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作为谐振腔的设想。不过,这项申请书是在1957年才批准的,对公众的影响不大。最先发表激光器的详细方案是汤斯和肖洛。1957年他们开始考虑“红外和可见光激射器”的可能性。肖洛1921年生于美国纽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又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肖洛在拉比(I.I.Rabi)的建议下,到汤斯手下当博士后,研究微波波谱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他们两人1955年合写过一本《微波波谱学》①,是这个领域里的权威著作。当时,肖洛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汤斯正在那里当顾问。1957年,正当肖洛开始思考怎样做成红外激射器时,汤斯来到贝尔实验室。有一天,两人共进午餐,汤斯谈到他对红外和可见光激射器很感兴趣,有没有可能越过远红外,直接进入近红外区或可见光区。近红外区比较容易实现,因为当时已经掌握了许多材料的特性。肖洛说,他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建议用法布里−珀罗标准具作为谐振腔。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相约共同攻关。汤斯把自己关于光激射器的笔记交给肖洛,里面记有一些思考和初步计算。汤斯原来考虑选铊(Tl),在以玻璃为壁的四方盒中,充有铊作为工作介质,用铊灯的紫外线照射以激发铊原子,使它从基态6p跃迁到高能态6d或8s。
对于汤斯这一构思,肖洛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个方案不容易实现,因为铊原子低能态的空出时间要比高能态的填充时间慢,无法实现粒子数反转。肖洛在许多数据表中查找,希望能使振荡器满足要求,最后选择了硷金属的钾。钾也不很理想,因为它并不稳定,选钾的原因是因为钾光谱中有两条是可见光。再就是谐振腔。肖洛想了各种方案,其中包括利用衍射光栅作为谐振腔腔壁,后来才选定法布里−珀罗式的结构。肖洛在做研究生论文时就熟悉光谱方法,尤其擅长运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他很欣赏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特点,其选频特性是如此之尖锐,竟可以把空腔里大多数振荡模滤掉,达到选模目的而不至于跳模。
不过,后来他实际上只利用了两个平行反射镜,让光在中间往复反射,已经失去了光谱学上的意义。前面讲过狄克在肖洛之前也想到利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肖洛显然不是从他那里得到的启发,因为狄克的设想当时并没有发表,何况肖洛想到的远比狄克具体,肖洛还想到要让两面反射镜中有一面可以透光。1958年春,汤斯和肖洛决定将自己的理论分析写成论文,并申请专利。在申请专利时,竟遭到贝尔实验室专利办公室负责人的拒绝,他认为光对通讯不会有什么重要性,不涉及贝尔实验室的利益。只是由于汤斯的坚持,才作了申请并于1960年获得批准。
肖洛和汤斯的论文1958年12月在《物理评论》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激光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献。汤斯因此于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奖。这篇论文的题目叫:《红外区和光学激射器》①,主要是论证将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他们建议:有选择地增大某些模的Q值,从而增强选择性。他们从理论上对振荡条件作了推导,并且举例说明产生振荡的可能性。文中具体报导了肖洛以钾作的初步实验。他们提出还可以利用铯作工作介质,靠氦谱线进行激发。他们也考虑到了固体器件,然而并不十分乐观,因为固态谱线一般较宽,选模会更困难,而可利用的频率合适的抽运辐射又很有限。
他们表示:“可能还有更美妙的解答。也许可以抽运到亚稳态以上的一个态,然后原子会降到亚稳态并且积累起来,直到足以产生激射作用。”在肖洛和汤斯的理论指引下,许多实验室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光学激射器,纷纷致力于寻找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汤斯和他的小组也在用钾进行试验。他的小组成员里有一名高反膜专家,是英国人, 叫海文思(O.S.Heavens)。汤斯深知腔镜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问题,希望靠这位专家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实验仍然归于失败。看来,由于反射镜处于谐振腔内部,离子不断轰击造成膜层退化,即使反射镜的质量再高也无济于事。在贝尔实验室,肖洛开始研究把红宝石当作工作介质的激光器。他对固体器件很有信心,认为:“在气体中所作到的任何事情,在固体中都能做得更好。”但是他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误以为红宝石的R线(即6934Å与6929Å)不适于产生激光。
他在1959年第一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上报告说:“在绿色区有一条宽吸收带,在紫外区也有几条。当经这些吸收带激发时,晶体发射出几条深红色的窄带(近于7000Å),两条最强的线(6919Å和6934Å)相应于回到基态,所以低能态上原子总是较多,而并不适于激光行动。但最强的伴线(7009Å)……回到更低的能态,在液氦温度下一般是空的,也许有用……固体脉塞可以做得特别简单。基本上它就是一根棒,一端全反射,另一端也差不多是全反射。侧面保持光泽,以便接收抽运辐射。”肖洛没有做成红宝石激光器,却启示梅曼(T.Maiman)做出了第一支激光器。
在美国,1956年狄克(R.H.Dicke)发展了一个概念,叫“超发光”(superradiance),还提出了“光弹”(optical bomb)的设想,里面包含了粒子数反转的思想。所谓超发光,是指当激发脉冲过后,由于自发辐射会产生一极强的光。同时他还在专利申请书中提出了运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作为谐振腔的设想。不过,这项申请书是在1957年才批准的,对公众的影响不大。最先发表激光器的详细方案是汤斯和肖洛。1957年他们开始考虑“红外和可见光激射器”的可能性。肖洛1921年生于美国纽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又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肖洛在拉比(I.I.Rabi)的建议下,到汤斯手下当博士后,研究微波波谱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他们两人1955年合写过一本《微波波谱学》①,是这个领域里的权威著作。当时,肖洛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汤斯正在那里当顾问。1957年,正当肖洛开始思考怎样做成红外激射器时,汤斯来到贝尔实验室。有一天,两人共进午餐,汤斯谈到他对红外和可见光激射器很感兴趣,有没有可能越过远红外,直接进入近红外区或可见光区。近红外区比较容易实现,因为当时已经掌握了许多材料的特性。肖洛说,他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建议用法布里−珀罗标准具作为谐振腔。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相约共同攻关。汤斯把自己关于光激射器的笔记交给肖洛,里面记有一些思考和初步计算。汤斯原来考虑选铊(Tl),在以玻璃为壁的四方盒中,充有铊作为工作介质,用铊灯的紫外线照射以激发铊原子,使它从基态6p跃迁到高能态6d或8s。
对于汤斯这一构思,肖洛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个方案不容易实现,因为铊原子低能态的空出时间要比高能态的填充时间慢,无法实现粒子数反转。肖洛在许多数据表中查找,希望能使振荡器满足要求,最后选择了硷金属的钾。钾也不很理想,因为它并不稳定,选钾的原因是因为钾光谱中有两条是可见光。再就是谐振腔。肖洛想了各种方案,其中包括利用衍射光栅作为谐振腔腔壁,后来才选定法布里−珀罗式的结构。肖洛在做研究生论文时就熟悉光谱方法,尤其擅长运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他很欣赏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特点,其选频特性是如此之尖锐,竟可以把空腔里大多数振荡模滤掉,达到选模目的而不至于跳模。
不过,后来他实际上只利用了两个平行反射镜,让光在中间往复反射,已经失去了光谱学上的意义。前面讲过狄克在肖洛之前也想到利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肖洛显然不是从他那里得到的启发,因为狄克的设想当时并没有发表,何况肖洛想到的远比狄克具体,肖洛还想到要让两面反射镜中有一面可以透光。1958年春,汤斯和肖洛决定将自己的理论分析写成论文,并申请专利。在申请专利时,竟遭到贝尔实验室专利办公室负责人的拒绝,他认为光对通讯不会有什么重要性,不涉及贝尔实验室的利益。只是由于汤斯的坚持,才作了申请并于1960年获得批准。
肖洛和汤斯的论文1958年12月在《物理评论》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激光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献。汤斯因此于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奖。这篇论文的题目叫:《红外区和光学激射器》①,主要是论证将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他们建议:有选择地增大某些模的Q值,从而增强选择性。他们从理论上对振荡条件作了推导,并且举例说明产生振荡的可能性。文中具体报导了肖洛以钾作的初步实验。他们提出还可以利用铯作工作介质,靠氦谱线进行激发。他们也考虑到了固体器件,然而并不十分乐观,因为固态谱线一般较宽,选模会更困难,而可利用的频率合适的抽运辐射又很有限。
他们表示:“可能还有更美妙的解答。也许可以抽运到亚稳态以上的一个态,然后原子会降到亚稳态并且积累起来,直到足以产生激射作用。”在肖洛和汤斯的理论指引下,许多实验室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光学激射器,纷纷致力于寻找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汤斯和他的小组也在用钾进行试验。他的小组成员里有一名高反膜专家,是英国人, 叫海文思(O.S.Heavens)。汤斯深知腔镜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问题,希望靠这位专家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实验仍然归于失败。看来,由于反射镜处于谐振腔内部,离子不断轰击造成膜层退化,即使反射镜的质量再高也无济于事。在贝尔实验室,肖洛开始研究把红宝石当作工作介质的激光器。他对固体器件很有信心,认为:“在气体中所作到的任何事情,在固体中都能做得更好。”但是他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误以为红宝石的R线(即6934Å与6929Å)不适于产生激光。
他在1959年第一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上报告说:“在绿色区有一条宽吸收带,在紫外区也有几条。当经这些吸收带激发时,晶体发射出几条深红色的窄带(近于7000Å),两条最强的线(6919Å和6934Å)相应于回到基态,所以低能态上原子总是较多,而并不适于激光行动。但最强的伴线(7009Å)……回到更低的能态,在液氦温度下一般是空的,也许有用……固体脉塞可以做得特别简单。基本上它就是一根棒,一端全反射,另一端也差不多是全反射。侧面保持光泽,以便接收抽运辐射。”肖洛没有做成红宝石激光器,却启示梅曼(T.Maiman)做出了第一支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