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技巧(3)
来源:写作技巧发布时间:2012-07-20
描摹就是“添枝加叶”,使一棵孤树变得枝繁叶茂;描摹就是“添油加醋”,使一锅谈水变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是就语言的表达技巧而言的。就整个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言,还有一个构思立意的技巧问题,任何描摹,都必须创设一种情意,必须有其思想内涵,必须为展示一定主题服务,必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描摹而描摹,那就成了一种文字游戏。 比如“0 ”的描摹,我们可以抓住达芬奇从划“0 ”开始,创造了艺术的辉煌,来写学习要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或抓住“良好的开端与良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为了圆满”,这一点来写办事有始有终,圆满的事业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等。这是构思立意技巧问题,以后另起话题。 描摹还要注意典型性。写人状物既要有典型品质,又要有个性特征。 比如写眼睛,我们说眸如一池秋水,眉若一弯新月。比如好不好?好!但很俗气,古人都这么写,每一个人的眼睛都可以这么比喻。精妙的语言是要你对描述的个体有独特的发现。徐志摩在《拜伦》一文中对拜伦雕像眼神的描写就十分精湛:“他没有那样骄傲的锋芒的大眼,像是阿尔卑斯山南的蓝天,像是威尼斯的落日,无限的高远,无比的壮丽,人间万花镜似的展览反映在他的圆眼中,只是一层鄙夷的薄翳。”作者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感受,借用比喻,发挥想象,把拜伦眼神的深远,壮丽刻画得活灵活现,透露出诗人洞察大千世界的气质。 写人物与写景物不一样,景物描写通常可以凭辞章艳丽来显示其语言色彩。景物描写凭辞章之艳来显语言美,在古代散文里面尤为明显。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写秋的景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春景莫不如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人物描写则不然,人物描写的语言技巧在于描摹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细节与个性特征。词藻堆砌,往往犯忌。 比如有位作家写牛顿:“牛顿2 7 岁那年,向一位美丽的姑娘求婚,可是,他的心思忽然溜到另一境界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紧紧地抓住了姑娘的手指,直往烟斗里塞,把她的手指当成烟斗的通条了。 “‘哇’!姑娘痛得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似乎清醒过来,连声道歉。姑娘悻悻地走了,牛顿还在那里喃喃自语:‘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了!’” 这段文字耐不耐读?耐读。但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这段文字的文眼在哪里呢?在牛顿把姑娘手指当烟斗通条的那个典型细节。写文章象走围棋,围棋的技巧在于做眼,眼做活了,棋也活了。语言的表达技巧也在于做眼,篇有段眼,段有句眼,句有词眼。眼做活了,文也活了。 契诃夫这样描写胖女人:“她的脸胀得发亮,皮肤已经不够用了。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这段语言很有独特性。 十几年几,我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老师说,我期望你》,开头是这样写的:“……他每讲一句话都要伸一次舌头。就象后悔自己每一句话都讲错了似的。但他很有神韵,饶有风趣。他讲话很快,有时一口气要讲近百字。由于气憋得太很,讲完后要作一次深呼吸。舌头缩进去的时候很响很响,常把坐在前排中间胆小的女同学吓一大跳。”这段语言的文眼在最后一句,亦显个性特征。 归纳说一下:描摹,它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描摹要靠比喻、比拟和联想来实现;描摹技巧要突出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艺术感觉要新;描摹要有思想内涵,为展示主题服务;描摹要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