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精神家园 呼唤个性写作

来源:写作技巧发布时间:2012-07-29


刘静

写作本是学生独具特色的语言、思想、情感的体现,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作。它是最具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鲜活的精神家园。
但我们会有一个惊人发现,相当数量的作文,从谋篇布局到语词的选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你很难发现很有个性的文章。不同的学生,却有着大体一样精神套路、言语方式,有着大体一样的大脑!为什么中学生的作文会如此雷同呢?
一、学生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生作文大同小异,没有个性,面对缺乏真情实感、内容雷同的作文,我最初认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思想认识大致相似,所以,反映到作文中就成了“千人一面”的状况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注意自己熟悉的人,积累生活经验,以求改变学生作文内容单调的局面。
一次我留作文话题为“真情”。有个学生的内容很特别,写的是“我”被亲生父母抛弃了,在风雪交加之夜,被一个捡破烂的老人,含辛茹苦的养大等等。其语言功力相当不错,营造出了那么一种凄惨的氛围。我经了解知道学生的父母都是机关干部,他生活在相当优裕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父母倍加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居然用一个凄凄惨惨的故事来表达真情,不禁让我愕然。我觉得写出父母亲对他的关怀,足以表现出真情,他却认为“那样没劲,只有这样才有特点”。不由想起了九八年高考作文有关坚韧的话题,很多考生写父母双亡,自己坚强的生活。阅卷老师的评价是“虚编滥造,矫情造作’。

这说明学生作文有着大致相同的套路,因而“千人一面”了,无论多么生动、丰富的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套路,都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是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使然,不管生活经验如何,不管看到了什么,只要经过他的大脑选择加工,落实到文字上,就成了同一个模具的复制品。我觉得学生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是谁套住了学生

是谁套住了学生的头脑,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给了学生狭隘的标准,钳制我们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了精神自由。表现为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譬如,我们总喜欢耳提面命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同情”,甚至“《绿》是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高、有意义这些人文价值并不错,理应倡导;但关键问题是,怎样理解、如何把握“有意义”、“崇高”?那些课文也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是否只有如此唯一的解读?必须强制性地如此解读?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读?
教授学生写作就苦心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挖出深刻积极的中心,而这种中心一般总是局限在政治意义,教育意义的范畴。其中一些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教师只好给其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在作文中就不再说自己的话了,说假话套话,进入套子中了。学生的作文本应以“求诚”、“求真”为根本,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核心。而实际上,不少学生的作文已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失去了感人的力量,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写作的过程压根就没有高兴、惊叹、沮丧之类的情感从心底生成。作者的灵性已经丧失了。学生的精神、学生的个性就是如此泯灭的!

我总回想起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写作文都必须按一种固定格式、用一套固定的语言来写,最后还必须归结到一个固定的主题上去。练习议论文是怎么个练法呢?第1段必须在四行以内,并且提出论点;第2、3段都必须先设立分论点,然后行文;第4段总结全文,提出口号,也必须在四行以内。纯粹一个‘四股文’!且慢,论点还有要求,必须是靠近理想、奉献、爱国等重大主题。比如写松树吧,就必须写松树坚贞的品格。这对作者和读者的灵性都是一种扼杀。

更多精彩文章

  • 高考作文命题考虑的最大因素 猜题和反猜题
  • 透视中学作文教学误区 应试训练毁了能力培养
  • 从高考答卷透视中学作文教学误区
  • 考生高考作文热衷编故事 内容"假、大、空"
  • 湖北语文评卷老师揭秘2009年高考作文阅卷
  • 阅卷老师剖析:高考作文为何不能写诗歌
  • 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得6分(图附作文)
  • 网友爆湖北考生"奇文"涉嫌抄袭新概念作文
  • 福建09高考作文阅卷组长 感叹现在考生太厉害
  • 无人写诗出"险招" 粤高考优秀作文少引经据典
  • 拿下高考语文半壁江山
  • 高考重点突破阶段作文的核心提升及预测
  • 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六种失误
  • “排比段”巧构美文
  • 关于“渔夫捕鱼”作文导写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