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257)(4)
来源:酷爱作文发布时间:2012-10-12
但是在1958年,毛泽东来到上海,市委招待他看《白蛇传》。毛泽东一坐下,锣鼓便敲响了。一支烟没吸完,他便进入许仙与白娘子的戏中,这是一出悲剧。当法门寺那个老和尚法海一出场,毛泽东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甚至浮现出一种紧张的恐慌,嘴唇微微张开,下唇时而轻轻抽动一下,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把那老和尚咬两口。
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毛泽东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神话故事中。他的鼻翼开始翕动,泪水在眼圈里悄悄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扑籁扑籁顺脸颊滚落,砸在胸襟上。
毛泽东的动静越来越大,泪水已经不是一颗一颗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声。附近的上海市委领导同志的目光朝他这边稍触即离,毛泽东终于哭出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就在“镇压”的那一刻,毛泽东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毛泽东仍在剧中。
8、韩愈投书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诗人。贞元年间,任刑部侍郎,后因政见不同,被贬职。一天,他遇到了侄子韩湘子和华山道士吕洞宾,两人陪他登上华山游览,侄子和道士因临时有事中途离去。韩愈站在高山上,只见群山叠嶂,郁郁葱葱,百鸟啼叫,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风光奇景引得他诗兴大发,便吟诵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极顶仰天池和南天门,游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风光。
下山时,他来到了苍龙岭,山岭像一条直冲云霄的长龙,横卧在两山之间,茫茫苍苍,蜿蜒盘旋,壮如巨龙飞腾。山脊险峭,宽不足三尺,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他站在岭顶“龙口”处往下一看,哎呀!天际茫茫,两边深不见底。韩愈面对此景,不由得心惊肉跳,身体发软,两腿颤抖,不敢迈步,困在那里。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心中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自语道:“看来我韩愈就要葬身于此地了。”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他冷静下来,并急中生智,拿出随身带的笔墨,很快写好一封求救信,扔下山谷。那信随着山风飘下山去,正好被一位华山采药老人拾到了,老人将信立即送给了华阴县令。县令大人看到信后,大吃一惊,急忙派人上山把韩愈救了下来。不久,人们在这“龙口”平台上,刻了“韩退之投书处”几个大字,成了游览的一个景点。
9、唐太宗酷爱书法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实唐太宗除了是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戎马倥偬的军帐中,他稍有闲暇便挥笔;当了皇帝后,兴致一来便泼墨。
他不但写过书法的理论著作《笔法论》、《笔意论》等,而且自己的书法也写得很好。现在嵩山少林寺院内,钟鼓楼旁的大石碑顶部左侧,就留有“世民”两字,笔力雄劲,结构严谨,可称一绝。李世民与少林武僧是有过一段交情的,少林武僧助过他的阵,看过电影《少林寺》的人,都是记得的。因此,李世民给少林寺留过墨宝,是很自然的事。
他对书法的酷爱无以复加,他曾广泛征集各种流派的书法作品上千卷,其中最为叹服的是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说:“观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若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他访得《兰亭序》真迹后,置于案头,时时观赏,到了入迷程度。他临摹《兰亭序》,赏赐群臣,据说可以乱真。他临终时,嘱儿子李治要将《兰亭序》随棺入葬。传世的《兰亭序》都是临摹品。
中国历史上,皇帝中有著名的词人、书家、书法家,甚至还有当木匠的(明朝天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