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232)(4)
来源:我爱作文发布时间:2012-11-02
猴欢喜:属于杜英科“家族”。常绿乔木,小枝褐色。9~10月结果,形似大杨梅,呈淡红色或棕色,成熟时果皮裂开,内果皮深红色,椭圆形种子黄色,红黄相映成趣。猴子一见此“佳果”,便欢天喜地蜂拥而上摘食,因而叫“猴欢喜”。但是,最后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因为这种果中看不中吃。
猕猴桃:属于猕猴桃科“家族”。它的别名众多,有猕猴梨、藤梨、毛梨子、羊桃、阳桃、鬼桃等等。种类极其丰富多彩,最为名贵的要算中华猕猴桃了。猕猴桃其色如桃,猕猴爱吃,故得名猕猴桃,又由于产在中国大地,故才得名中华猕猴桃。
9、猴年话“猴”
2004年是农历甲申年,按十二生肖排列,属猴年。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还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古人猎猴时,在地上埋伏机关,内放食物引诱,而猴生性聪明,知其有诈,怕上当不肯去取,就在树上或高处侯望,待人离去才去取食,于是人们就叫它“侯”。为了说明它是兽类,后又加上了“犭”旁。猴为灵长类动物,有庞大的家族,种类很多。在我国,有不少猴种被列为保护对象,如金丝猴、台湾猴、法氏叶猴等都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猴与我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吴承恩笔下的猴王孙悟空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令人百看不厌。在我国文学中,更有“沐猴而冠”、“杀鸡儆猴”、“尖嘴猴腮”等成语;有“猴吃辣椒———抓耳挠腮”、“火烧猴屁股———团团转”等歇后语;有“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莫叫猴子去看果,莫叫水獭去守鱼”等谚语。猴,也是文人墨客吟哦的题材,咏猴诗中之玑珠,妙趣横生。
猴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大抵因猴与“侯”谐音,侯是古代爵位,《礼·王制》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将猴描在年画、剪纸、刺绣上,或绘于什器、玩具、文具之上,如吉祥图“马上封侯”,画面是一猴骑在马上;“封侯挂印”,画面是一猴手提金印往枫树上挂。
猴与舞蹈、戏剧、电视剧也攀上了亲。早在战国及汉代时,就出现了一种“沐猴舞”,其动作模拟猕猴,以前进后退时曲腰为特点,男女共表演。汉代还出现“沐猴狗斗舞”,动作上模仿猴与狗斗的形态。当代,六小龄童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猴王孙悟空。在民间武术中,猴拳、猴棍是一种模仿猴子动作、形态的武术,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10、百年年关
一个世纪前穷人家的简朴春节,老舍在他的半自传性作品中这样描摹:“我们的收入有限,当然不能过个肥年。可是,我们也有非办不可的事:灶王龛上总得贴上新对联,屋子总得大扫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经不齐全的铜活总得擦亮,猪肉与白菜什么的也总得多少买一些。由大户人家看来,我们这点筹办工作的确简单的可怜。我们自己却非常兴奋。”
在20世纪的上半叶,“年关”更意味着欠租、负债的穷人要过还债之关。在文艺作品中,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风雪大年夜,凶神恶煞般的地主逼债上门、肆意抢夺,穷苦人躲藏哀告,难逃劫掠。
辽宁山村少年高玉宝的腊月年根,父亲被地主抵赖工钱,还遭到毒打,家中的救命粮被保长抢走,田地被强占;河北村姑喜儿的除夕夜,还没来得及品味二尺红头绳带来的喜悦,爹爹就被逼自尽,自己也被地主黄世仁霸占。
在江南,过年一样令人胸口憋闷。鲁镇礼神祭祖的新年前夜,是祥林嫂的“赎罪”之夜,那个沉重的门槛压得她抬不起头;对于林家铺子的林老板来说,新年的夜晚则是逃亡之夜,这个在乱世中兢兢业业却难免破产的小业主,只是上世纪30年代那个混乱、颓败、崩塌的“新年”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