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好方式——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文集”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2-11-17

2003-12-15 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好方式——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文集”--作者:王君    --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要遇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文集”,譬如《鲁迅文集》、《郭沫若文集》等,对这些拥有“文集”的作家,学生无不佩服而心生敬仰之情,而这种情感很快就化为了学习的动力。此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为什么不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从而拥有自己的“文集”呢?

现在,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的学生都拥有了至少四本“文集”了。回顾“自出作文集”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这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好方式。

 

一、       自出“文集”,让多味语文渗透精彩生活

每一学期期末放假前,我们的“轰轰烈烈”的自出文集的活动就开始了。活动基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动脑动手,自办杂志。我要求文集以杂志为形象载体,一律用16开纸,杂志名、封面、底封、目录、序言、后记必须齐全,在此基础上鼓励形式上的创新。整本杂志10000字以上,自我作品不少于三分之二。主题要鲜明,个性要凸现,图文要并茂。根据年级特点,我们又有“全手工”、“全电脑”、“电脑手工合作式”的不同要求。2、别出心裁,广告宣传。这是评比的第一步。我动员学生为杂志打出各种形式的独具特色的广告。3、小组初评,欣赏留言。我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组依次欣赏每本杂志并打分留言,统计出“入围奖”若干。“杂志欣赏课”一般被安排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学期。4、推销演讲,家长投票。由获得“入围奖”的同学在家长会上作现场演讲,请家长投票选举出若干名特等奖。5、展出表彰,奇集共赏。

“自出文集”的活动是我们语文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她以办杂志为载体,串起了写作、绘画、设计、演讲、推销等各种社会性极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了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语文实践和欣赏网络。可以说,每一本文集都是学生对过去的珍藏,对未来的设计。看一看学生的杂志名吧,你会感受到这种独特的语文节日的阳光气息:《晨曦》、《笑与泪》、《卵石集》、《鸢》、《心语星光》、《生活与我》、《成长花瓣雨》、《巴茅草》、《风筝》、《青春随想》、《天上虹》……拥有这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了精彩生活,更创造了精彩生活。?

 

二、        自出文集,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学生喜欢“杂志欣赏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杂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才情的机会。现实生活中,要想发表一篇作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我”的强烈愿望,如果“这种愿望”长期被压抑,学生的自信心、兴趣感就会逐渐丧失。众多平庸学生的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平庸,而是因为个性光芒的被迫隐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自出文集”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别出心裁的人文学科的“动手试验活动”,它更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渴望创造渴望展示的心理需要。

当一篇普通的作文或练笔将要走上杂志,当一个美术功底并不好的学生要为自己的杂志设计一个满意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学生因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杂志的“向众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创造欲望,所以我们总是发觉不仅杂志中的文章质量高于学生的平时水平,连书写能力绘画能力也非平日可比。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为了提高“文集”的质量,同学们更是掀起了学习电脑的高潮。家长说:以前孩子只用电脑来打游戏上网,出“文集”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电脑。

面对一本本虽然很幼稚,装帧也并不精美,但是却绝对内容丰富、充满个性和情趣的杂志——孩子们的文集,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渴望,对自我的肯定,对创造的激情。

更多精彩文章

  •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
  • 实践新课程要遵循教学规律
  • 情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 论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创设交际情境引导语言实践
  • 新课程小学生语文学力评价初探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