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真的在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吗?

来源:写作乐园发布时间:2013-11-24

2005-6-8 字数:6020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处在教改一线的广大科学教师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自身科学素养的缺陷,没有形成对科学本质、科学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反映在课堂上就有许多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的教学行为。本文截取了科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片段,就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关键词:科学教育     探究过程      科学素养课改实施以来,参加了多次的省、市教研活动、备课会,听了数十节的观摩课、研究课。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也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课堂上少了一些秩序,少了一些威严;多了些自主,多了些欢声笑语。但是在貌似热闹、自由的探究下面总觉得和课标要求的“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试就科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剖析。一、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探究方法吗?案例1:老师只准备了几个一次性杯子。这是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测不同大小的三个杯子中装的水的多少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师: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生:用手来掂一掂。生:用天平秤来称。生:都放在一个水桶里用秤来称。生:放在一个瓶子里,然后比一比,画一条线。生:先在原来的瓶子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瓶中的水倒在一个空杯子中,把小瓶中的水倒在大瓶中,看谁多?生:把水放在一个瓶子中,用尺量一量,看哪一瓶上升的水面要高?生:用一个针筒去抽水,看哪一瓶中抽到的水要多?生:用一个有数字的玻璃杯量一量就知道了。师:大家都动了脑筋,很好,可是老师这里只有几个一次性杯子,大家能完成实验吗?生:能!学生自己实验,进行验证。反思:方法与材料脱节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除了用手掂不太科学外,其他的7种方法都可以顺利的检验出哪一瓶中的水要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让更多的孩子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但是由于方法是孩子们即兴提出来的,而教具则是教师按照教材提示准备的,所以会出现“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失配的现象。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布里奇说:“科学的方法,无非是用心把要做的某件事情尽力做好而已,怎么做都可以。”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探索者,不管是孩子还是科学家,在遇到问题时都会运用自己全部的背景结构,会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去解决。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一定要求孩子用规定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对策:让课堂成为交流与展示的舞台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在以前的自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全班研究一个问题,每个小组都采用教师预先设定的同样材料,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研究,每个学生获得的都是教材中给出的标准答案。这次课程改革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人,是课程的创生者。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完全有必要改变过去40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课外。《科学课》在2004年第2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打开课堂》也强调了“要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面去”2003年8月,我在参加浙江省科学课备课会时,曾经就这一问题专门和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老师进行了探讨,我的意见是, 让课堂成为交流与展示的舞台。把探究的过程放在课外。我的意见得到了章老师的肯定,鼓励我在实践加以完善。半年多来,我也尝试了几个课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的课堂中一般都包括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展示,总结成果这么四个大块。事实上学生提出的研究方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给我们教师在课前准备材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说实话,我们就是能够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想法,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他们准备探究的材料。如果像案例中提到的这位教师的做法,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解决的办法就是将40分钟的课堂分解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成上一节课中的交流展示,总结成果。第二部分完成新课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将实验验证放在课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行探究。现仍以《比较水的多少》为例加以说明。(此课的上一内容为《各种各样的液体》)(一)交流展示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家里找到了哪些液体?(有酱油、黄酒、白酒、雪碧、可乐、醋、菜油、洗洁精、牛奶、水、果汁等)2、你是用哪些感官来认出他们的?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梳理总结。4、教师出示盐酸、氨水,说明对一些不熟悉的液体不能轻易地尝或闻。(二)设情境,引出问题1、(1)播放一个课件,内容:一个人在茫茫沙海中头顶烈日艰难跋涉。       (2)问:如果是你,你最想得到什么?2、(1)教师出示不同容器中的三瓶水。       (2)问:你准备选哪一瓶?为什么?(三)提出问题、观察猜测1、争论:究竟是哪一瓶水多,哪一瓶水少?2、发放材料,小组观察:哪一瓶水多?3、汇报,要求同学说出自己小组猜测的理由。(四)设计实验,制定方案1、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那怎么办?2、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强调实验方法的多样化)4、小组选择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所需的材料、实验的过程等)5、带走教师发给每个小组的三瓶水,课外进行研究,下节课进行交流汇报。下课。当然让学生在课外自行探究,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仍是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应随时了解、督促学生的研究进程,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学校的仪器室应向学生开放,欢迎他们随时来借实验器材,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方便。二、孩子是在享受探究的乐趣吗?案例2: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节科学课《感觉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学生汇报了想对空气作哪些了解后,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师: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生:拿气球吹一些空气。生: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课本上只介绍了一种方法,还不如我们想得多。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收集起来后我们大家玩空气,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始。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有的相互扔来扔去,当一个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发出很大的响声后,实验室里“啪” “啪”的声音不断,此起彼伏,从未停息,教学无法延续。当然也有的孩子相互推推搡搡,也有相互扔橡皮的。坐在我边上的孩子则在小声的讨论昨天播放的哪吒的故事。整个课堂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非常的开心。反思:“玩”不是科学课的目的。在现在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玩”这个词。有的教师甚至把“玩”当成是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一节课中总要玩几次。并把观察、实验也全部叫做“玩”。“玩中学”希望把孩子从沉闷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认为孩子只要通过玩就会学得更好。但是把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带有盲目性的“玩”的基础上,并不是科学的。孩子们自己动手玩确实很重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也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率。但是无法保证这样做对孩子成长确实有意义。孩子们极有可能动手参与自己感兴趣并喜欢做的事,但却没有学到东西。“玩”忽略了科学探究的复杂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是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之中,而认识不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复杂性,感受不到科学发现的兴奋。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希望得出与自己期望相符合的答案,而对于出现的有碍于他们研究的“障碍”,往往不会追究。学生仅仅是在享受动手操作的“自由”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研究一个事物时,大多数学生首先受材料的吸引,三、四分钟后新奇感逐渐消失,学生开始做小动作,甚至去捉弄别的孩子。对策: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追求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必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长、才能各不相同,课堂作为一个学习载体,必须能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提供学习活动的舞台,并让他们尽情尽兴。可这些学习个体的自控技能又不成熟,要让课堂产生最大的效益,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现在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唤取孩子的学习欲望,更多的是靠学生喜欢的内容来吸引他们。但是要真正的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观察、实验的动机,更重要的来自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内心需求。美国西格玛·赛科学研究会1988年对全美3300位科学家做过调查。结果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选择科学的原因是“探索真理与知识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间的和无意识的行为,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简单的行动就能够得到满足的。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地大于教师。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在动手之前能对活动作缜密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所做所见与所想进行对比才会有一定的收获。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创设条件,激发孩子真正地内心需求,并保证孩子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三、是孩子探究后的真实结论吗?案例3:你总结的很好。《奇妙的指纹》是三年级上的一节科学课。孩子们在经过自由探究后进行了小组汇报。生:我的十个指纹

    更多精彩文章

    • 让孩子们敢说乐说
    •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 青春期性教育在高中课堂实施的探索
    •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 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 作文讲评方式的探索
    • 情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 创设交际情境引导语言实践
    • 论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实践新课程要遵循教学规律
    • 新课程小学生语文学力评价初探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