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提高薪水 大学教师就能安心做学问吗
来源:学习乐园发布时间:2013-12-13
徐敏
近日,一位大学校长在教育论坛上指出,国家对教育投入过低造成高校教师工资低,教师因此不专注于学术而忙于捞外快。国家应大幅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严格限制教师的“创收”收入。此言一出,引来一片质疑声——有人说,大学教师的收入已经不低了,为何还要大幅提高?有人说,薪水高了,大学教师就能安心做学问吗?一些教师住着别墅、开着好车,不照样四处“走穴”,兼职赚钱,反而把校园里的教书育人当成“副业”了吗?那么,怎样看待这位校长的“高薪养学”之说呢?
一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我国大学教师的收入究竟达到怎样的水准?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涨了18倍。如今,高校获得的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而言,高校教师的收入远未达到“高收入”水准,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甚至是比较清贫的。以本市一些重点高校为例,博士毕业后留校当教师,每月收入两三千元。如果是基础文科专业的青年教师,要获得课题经费之类的资源很难。而他们又面临买房、养家的压力,经济负担较重。可见,大学校长呼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有现实原因和苦衷。
为何一些高校教师给人 “身价不菲”的印象呢?的确,有少部分教师是凭借科研优势或专业优势致富的。高校理工科教师、特别是知名度高的教授,从企业拉一个课题通常都是数百万元、上千万元,提成比例可高达30%—40%,使用起来也比较“活络”。经济管理、金融、外语等热门专业的教师,外出开讲座、搞培训,也收入不菲。
高薪“养学”,特别是适当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能够比较体面地生活,能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教学水平、钻研学术方面,这还是需要的。但是,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薪水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使得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得以改变。在美国,大学教授最高年薪一般在12万美元左右,最低年薪在8万美元左右,差距不是很大。而在国内高校,教授间的收入差距高达数倍甚至十几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教授的职责就是专心教学和科研,每周在学校教学的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学校根据其岗位和绩效制定年薪,教授拉来科研课题后都不能自己提现。而国内高校为鼓励教师获取科研课题,允许提成,这样容易造成科研环境不纯净,形成急功近利、浮躁之风。
如何让大学教师、特别是名教授们回归校园、潜心教学与科研?如果要开个“药方”,那么适当提高收入只是其中一味“药”。仅靠这味“药”,未必能让大学教师收回创收的“躁动”之心,还需要配套的监管机制跟进。诚然,大学教师除了科研和教学以外,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学会、协会兼职,外出讲学、上课,也是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一种方式。但高校应对教师在外兼职加以引导,控制教师外出讲课次数,引导他们分清主次,把主要精力放在本校教学中。对因兼职而影响教学的行为,学校应理直气壮予以制止,并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从而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