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139)(2)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4-01-29
1(里)+1(里)=1(公里) 2(月)+1(月)=1 (季度) 3(天)+4(天)=1(周)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有可能。要知道,登上珠峰的道路也不仅仅只有一条。有不寻常的努力就可能获得不寻常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人世万象,就不要轻易说不可能。这不是教唆圆滑、世故,而是欣赏成熟、智慧。
4、互补的安排
传统戏曲行当分生、旦、净、丑、末、外,其名称渗透出来的意味耐人咀嚼。
生角,乃舞台上的中流砥柱,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怎么看都不像是生手。生与熟,当然是一对矛盾,互相排斥与冲突。到了较高境界,就会互相渗透与协调。郑板桥有首诗说得很通透:“40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两者虽然是离异的,但也是对立的互补者。
按此思路,其他角色的命名也能找到解释:生活中的女性地位低下,戏曲偏偏要给女性角色以“领衔主演”的高位,一日之计在于旦,一戏之计在于“旦”也。花脸,明明到处涂着油彩,给人以污秽之感,但戏人就是要称其为“净角”。丑乃牛的别称,给人以憨笨之感。舞台上的丑角都是鼓上蚤时迁那类的人物,飞檐走壁,灵巧异常。“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我虽灵巧,但我很“丑”。最先出场暖台的被派为“末角”,运筹于帷幄之间的账房先生、幕府师爷却呼之为“外角”。此中明显的犯拧,不也传达出互补与协调的智慧么?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儒道互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以此言之,传统戏曲与日常生活也是二元对立的互补结构。戏曲中各行当的命名,为体现这种结构的肌理,才有生、旦、净、丑之称谓。也算是李先生说的那种互补型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注脚吧。
5、长成一颗珍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很想培养一颗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边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粒,愿不愿意变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颗一颗都摇头说不愿意。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他都快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有一颗沙粒答应了他。
旁边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颗沙粒,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
可那颗沙粒还是无怨无悔地随着养蚌人去了。
斗转星移,几年过去了,那颗沙粒已长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过他傻的那些伙伴们,却还是一堆沙子,有的已风化成土。
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能点石成金的话,那就是艰难困苦了。这可是人生的至宝啊!你忍耐着、坚持着,当走过黑暗与苦难的长长隧道后,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平凡如沙粒的你,不知不觉中,已长成了一颗珍珠。
6、留条缝隙
父亲是建筑工,小时候见父亲与工友们铺设水泥地,总是用一些长长的小木条将水泥地隔成一个个方块,待水泥地干爽后,再将木条从水泥地里取出,每块水泥地之间便留下了一道道窄小的缝隙。
我问父亲:每块水泥地之间为什么要留缝隙?父亲解释了一番热胀冷缩的道理,说水泥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给它们之间留有缝隙,就是给它们一个自由伸缩的空间。这样,水泥地就不会因冷热变化而引起破裂,自然也就更加坚固、耐用。说到最后,父亲感叹了一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