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106)(2)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4-03-17
“醉圣”的酒量有多大?李白在诗中自有解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酒与诗有缘,“醉圣”与“诗仙”融为一体,传有“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将进酒》一诗,可视为“醉圣”的宣言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欢”在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愿”在醉中。那种与生俱来的酒神精神,把李白活生生地“酵”成了一个狂士。
李白醉卧长安街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他对着夜空长饮,忽发奇想:“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短歌行》);“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寻访名山大川,常常是“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合宿》),更有神来之思———“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襄阳歌》)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仍然整日饮酒。最终,他泛舟当涂湖上,“醉中捞月”而溺死于水中,还引出了许多美丽的神话。
读李白的诗,总能闻出浓郁的酒香呢!
然而,李白是人醉心不醉。有人如此评论过:李白总在醉时最清醒,而他没醉时却最糊涂。这又是“醉圣”的一个绝妙注释。
酒,被称为“忘忧物”与“扫愁帚”,可李白心里很清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口楼饯别校书叔云》)但他又实在离不开酒,酒就是他的保护神,让他总处于“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境地。
事物都有两面性,酒毕竟也是身体的祸害,李白长期处在醉态,就是一种慢性自杀。“醉圣”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警示。
4、千里送鹅毛的来历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5、名人雪情
雪,这逢冬飘洒的“六角”奇花,洁白而又晶莹,如玉之润,似絮之轻,净化空气,装点山川,预报丰年。那首著名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唱出了北方人民的多少深情。特别是历代诗人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何其优美;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情态是何其曼妙;张元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气势是何其磅礴。至于毛泽东笔下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尤为令人心驰神往。不过,笔者始终觉得,异彩纷呈的咏雪词(也包括赋)固然值得欣赏,值得记诵,而那引起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故事,由于生动感人,富于情趣,也同样值得汲取,值得传扬。
记载人物言行的著名古籍《晏子春秋》上说:齐景公时,有一次一连降了三天大雪,深达三尺有余。景公急忙换上了衣着,穿上特别名贵而又暖和的白狐裘。当他看到国相晏子时,随即说道:“怪哉,大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听了觉得这是进谏的良好时机,便回答说:“古今贤君,饱而知人饥,温而知人寒。”景公对晏子的回答大有感悟,高兴地说:“善!”于是脱去狐裘,换上棉衣,并放粮救饥。这个故事被人称为“晏子流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