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礼宾“取消迎送”是对人尊重
来源:学霸去哪儿发布时间:2014-06-20
■ 社论
在人们的印象中,欢迎队伍和欢迎横幅从来是领导出访走下飞机时最先出现的场景,看惯了这种场景的人,当看到此次访美的胡锦涛主席走下专机却未出现欢迎队伍时,一定很不习惯。不要惊讶,这不是美方的怠慢,也不是中国外交部的失误和侨胞的疏忽,而是中国礼宾改革的新举措:今后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将简化礼宾程序相关安排。
简化礼宾程序,从形式上看,这不算大的改革,只是程序礼仪上的简化。可就是这个细小的礼宾小改革,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关注和热烈的社会反响,网友纷纷留言盛赞此举的务实和体贴。得知迎送安排简化后,许多华侨华人在为不能前往机场迎送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对国家领导人的体贴、务实表示敬佩。
简单细微的礼宾小改革,何以引发公众如此大的关注?
首先在于礼宾改革有很大的象征意义。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蕴,所以中国人对礼仪和礼宾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政治上的礼仪,被赋予更大的象征意义,常与权力的威仪和政治的取向密切相关。领导人出访程序删繁就简,这深刻体现着求真务实的取向,体现着对海外同胞的关心和爱护:出访尽可能少地惊扰公众,无须欢迎队伍衬托权力的威仪,不必要的程序能减则减。
事实上,中国的礼宾一直都在进行着“能减则减”的改革。1978年开始,为外宾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的地点,由机场改至人民大会堂广场,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领导人出访一般不再举行答谢宴会;2003年开始,领导人出访离、返京不再举行送迎仪式。一部礼宾改革史,就是一部在程序上删繁就简的历史。礼宾改革是表,内里反映出的是权力理念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人本转变。
许多人应能注意到此次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另一个细节,会谈期间,胡锦涛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为近期分别在美国和中国煤矿矿难事故中遇难的矿工,默哀一分钟。为遇难者默哀也是一种礼,这样的礼,与礼宾改革中“取消迎送”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对人的尊重。
公众热切关注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宾改革,还蕴含着这种殷切的期待,即希望礼宾改革所倡导的务实和民本价值,能在上行下效的政治传播中,迅速辐射到国内政治和基层政治层面,尤其是落实到地方领导互访和视察的礼仪中:减少地方领导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在删繁就简中节约政府的行政开支,减少对民众的惊扰。
中国有句老话:巡抚出朝,地动山摇,说的是古时候巡抚出门时很威风,回避开道、黄土垫道、敲锣打鼓。毋庸讳言,如今的一些地方官员,出行时仍有这种遗风,媒体对此也不乏批评性报道:不管天气多么寒冷,让小学生身着薄衣举着鲜花夹道欢迎。这样的权力审美严重影响了公共生活。为此,公众冀望于高层自上而下的示范,冀望于上面的改革对下面形成触动。正因为如此,公众对这个礼宾小改革表达了格外的关注,给予了特别的肯定。
也许,高层这一改革本就包含了这样的良苦用心。对这样的良苦用心,普通公众体会到了,那些讲究权力排场的地方官员们,是不是更应该体会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权力的威仪从来不是靠排场,可以真正服膺人心。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果公众从内心深处不认可,再大的排场也无益于增进威仪。反之,即便轻车简从,一样能赢来公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