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鉴赏解法指导(3)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3-11-20
修辞格的基本作用可以看做是较为固定的,现总结如下:
⑴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⑵拟人——拉近距离,抒发感情
⑶借代——婉转曲折,生动活泼⑷夸张——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⑸对偶——揭示联系,音乐节奏⑹排比——层层铺开,加强语势
⑺设问——引人注意,发人深思⑻反问——突出强调,加强语气
(9)反复——回环往复,加强语气
三、不同位置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考查的句子的位置主要出现在四个位置,即文首、文中、文末、转折句前。其表达效果也是较为固定的。文首句,提出话题,领起下文;文中句,过渡,承上启下;文末句,照应前文,揭示或强化主题;转折句前的句子,突出强调后句。
我们先下面的例子(见附5,节选)。
1.在文章开头引用古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第二段开头说:“从此,说起它……”由此可以看出,开头引用古语,是为了引出话题,领起下文。
2.第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第三段开头说:“是的,那是在说蛾。”紧承第二段,本段最后说:“昆虫大可好好利用这些光线,准不会出岔子。”引出第四段蛾的悲剧。由此可以得出第三段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至于文末句,1998年全国高考题《报秋》中对“领取”句的考查,2003年全国高考题《乡土情结》中对第四段的考查都涉及到了,兹不多述。
再看对转折句的考查。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青菜》(选文见上)中有这样一个题:
27.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解析:联系本段内容,这个题实际上是对一个转折句前半句的考查,后半句有“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前后两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一种行为。因此答案就是“为了反衬或对比。”
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选文见附3)中也有类似的一个题:
6·从全文看,⒁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1)
(2)
解析:考查的内容出现在文末,根据上文所述方法,可联想到前后照应,再看第(1)段中有“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这样的句子,第(1)点作用就可确定了。“依然”一词出现在整个转折句的前半句,后面有“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说明是为了突出后半句所体现出来的“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后那种喜悦的心情。这就是第(2)点作用。
上面我们了解了高考考查散文鉴赏的最基本的几个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该做到“三联系,多角度”。三联系即“联系表现技巧的作用,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多角度是指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鉴赏。联系表现技巧的作用,能让我们迅速找到解题的思路。联系上下文,能让我们迅速找到答案的来源,这一点在上文分析中已经体现了出来。联系文章的中心,是因为所出考题大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的联系。多角度分析鉴赏,能够使答案更加全面。在拟定答案时,力求把表达效果同文段内容紧紧结合在一起。例如,对1998年全国高考题对“领取”的考查,我们可以从排比修辞格的角度分析出层层铺开方面的表达效果,再从文末句的角度分析出其强化主题方面的表达效果。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验证自己的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