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最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1
在充满所谓机会的社会转型时期,所有的中国人都陷入金钱、地位的争夺游戏。高考成为中产阶级的角斗场。而高等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已被集体迷失。
今日高考,考生人数940万。
数字听起来很庞大,但要知道,2008年这一数字是1050万,之后逐年下降。
除却计划生育导致的考生基数减少,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越来越多的高三学生选择放弃这个升学管道——
上层的,不玩高考游戏,选择国际学校;底层的,放弃高考,直扑蓝翔技工。只有中产阶级家庭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最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一位两个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的!”“以前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目光短浅,瞧不起我,现在,他们好多人反过来求着我,让我儿子帮他们的孩子找工作。念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现在,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
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应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9月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企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全貌。
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转而拥抱阶层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继承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他们不惜搁置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会坚定地反对异地高考,将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贬称为“菜场小学”,避之不及。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
相比在国内接受教育、参加高考,富豪们更喜欢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出国留学。
胡润研究院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显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全球最高。在同级别的富豪中,日本只有不到1%的人会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法国不足5%,德国也不超过10%。按年龄来分,高中及以下的富豪子女28.7%偏爱英国留学,26%选择美国;本科及以上的富豪子女36%偏爱美国留学。
中国教育部发布统计数据称,从1978年至2015年年底,我国的累计出国留学人数为404.21万,年均增长率为19.06%。也正是在海外教育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增加了海外投资的比例并考虑移民。
据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是他们海外投资的第二大原因,占比19.4%;而让子女接受国际教育刚是中国高净值人士想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占比21%。
根据《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白皮书》,子女海外教育低龄化趋势明显,六成以上人群选择高中及以下学龄阶段送子女出国接受教育,也有超过一半选择大学阶段。
调查结果现实,高净值人群送子女去海外接受教育最主要是为了寻找优质教育资源,期望通过海外教育模式培养子女独立思考、沟通、创造力及领导力等各方面能力。这样即便日后回国发展,相信也有助于创立自己的一番事业。
此外,为了给下一代的教育做出更好的规划,很多高净值人士很乐意在教育上做投资,一般在子女准备读小学时便设立教育基金。通过设立家族委员会或是咨询专业人士,设计完善的家族信托架构,通过信托来确保在教育上的投资;而且专业人士往往会在学校的选择和参观方面为其提供建议或协助。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如今,“一毕业就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口号却戏谑地调侃了教育——这个曾是渴望向上流动的人们赖以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种种现象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
当前的中国社会,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显现,向上流动困难。
第一,教育面前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仍很严重。
不同背景的家庭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都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第二,优胜劣汰公理遭“二代”现象挑战。
社会差别通过代际更替具备一定的遗传性,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和强化而传递给下代。一方面,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影响下代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下代的地位获得,即上代可以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他们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在地位获得上取得优势;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下代获得较好的职位。
对于某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可能只具有象征性的功能,他们的就业不需要完全依靠这张文凭;而对于家庭社会背景差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则具有实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资本。
许多令人困惑的情况出现了: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已然变味。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大学,一个家族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如今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趋高,即使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样可以获得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并未受过高层次的教育,但有着可观的金钱和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谓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
事实上,这取决于大的社会结构,当一个社会是开放公正的,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其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会较大;反之,当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封闭固化,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先赋因素,依靠对上代优势的“继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
其次,取决于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地向每个阶层的人开放,教育中是否不带有任何阶级偏向。因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此外,还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这就是说,教育能否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还受社会因素制约,而且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起决定作用。
只是,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努力是你唯一的宿命。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你有什么理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文凭虽然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但是中国中产阶级孩子除了拼高考,还有什么路可走?
来源:半城
更多精彩文章
- 清华教授总结:68个高考状元,10个惊人的家庭教育共同点
- 教育部宣布:高考卷必须这样答!不然就扣分!再不看真的来不及了
- 平行世界里那个不爱念书的自己,会和现在差多少?
- 高考志愿填报 最讲究高学历的七大专业
- 高考改革效应显现,男孩更苦,女孩更好!初中生影响最大!
- 高考志愿填报 2017年人才市场中就业率较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即专科专业(女孩版)
- 2017届高三考前诚信教育暨动员会
- 2017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 2017高考分数较低的985大学有哪些
- 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由来,教育部高校的归属演变!
- 重新梳理思路 把握应考技巧
- 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
- 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
- 方法点拨:写好作文开头的经典九法
- 文科怎么学 浅谈高中文科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