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受过培训的父亲写了如下的家庭教育札记(3)
来源:学习乐园发布时间:2011-11-12
这位父亲经常出门在外,他说:“只要我在家,我就尽可能地找一些事情来让迈克和我一起干。我的目的是想让他认为他很重要。”这说明他是一个负责任的、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父亲。他的教育理念很先进,他对孩子的爱很深沉。他不是肤浅地把让孩子干活看成“吃苦训练”,或者培养孩子“爱劳动”,等等——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著作中是常常提到的;他也不是简单地想通过和孩子一起干活来“加强沟通”、“培养感情”,以免自己经常不在家与孩子产生隔阂——这也是我们许多家庭教育专业人员经常提醒家长的;他的目的也不是想通过与孩子一起干活建立自己的威信,证明“小孩子不行,你还得多听老人言”——这也是我们许多家长经常做的事情。这位父亲想的是更根本的东西,他要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请注意,他确定目的之后采取的第一个做法并不是说教,而是行动。他采用了行动教育法和体验教育法。要是换一个家长,可能就要给孩子“上课”了,大谈特谈自尊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家长不就是这样做的吗?许多家长竟然以为,只要孩子记住了那些“自尊自信”的论述,他们就具有自尊自信了,可谓天真之极!事实上孩子如果没有在具体的事情上体验过“我很重要”、“我能行”的感觉,即使他把这两句话背一百万遍也无济于事。迈克的父亲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不说废话,直接进入行动,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但是孩子在体验之后,他的认识却未必总是积极的、正确的。如果家长过于迷信行动,认为“行动等于学习,多说无益”,那他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的引导责任,这也不行。废话不可说,但是该说的话又非说不可。迈克的父亲也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很注意在修理拖拉机这件事中,孩子“体验到了什么”。他非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达方式,发现孩子的主要感觉不是“我重要”,而是“爸爸真好”,这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应该说也不错,很能令大人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但是这位父亲站得更高,想得更深,他要的主要不是家长自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是孩子的成就感。他不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他孜孜以求的是孩子的成长。
于是这位父亲就开始跟孩子一起讨论合作的体验。在整个案例中,这场讨论是关键。通过这场讨论,孩子的认识有了飞跃,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精神为之一振,变成了一个新的自我。
怎么讨论呢?这也是个大问题。如果这位父亲上来就这样说,结果会如何?“你错了,不是你应该感谢我,而是我应该感谢你,我只有两只手,可是修拖拉机需要四只手,所以你很重要,没有你不行。”这么说也不能算错,只可惜太急了。这是把成人思考的结果塞给了孩子,结论虽然正确,说起来也省事,但是孩子的思考过程没有了,思考的乐趣和激情也没有了。可以想像,如果迈克父亲采用如此方法“开导”孩子,也会有一定效果的,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程度也能有所提高,但是后面的“四只眼睛开拖拉机”的情境就未必能出现了。
迈克父亲的教育水平真的很高,他循循善诱,用6岁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让孩子自己想明白了修拖拉机需要四只手,因而“我很重要,不可缺少”的道理,顺便还使孩子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学数学变成感动人心的事情——用常用语言来说,就是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在不经意间进行的,非常自然,不留痕迹。
接下去事情进入了高潮。孩子明白修拖拉机需要四只手之后,突然来了灵感,他提醒父亲:“开拖拉机是不是也需要四只眼睛呢?”迈克父亲的教育收到了“增值”的效果,孩子的进步超出了父亲的预计。这位父亲不但是研究型的家长,而且名副其实是学习型的家长。他采纳了孩子的合理化建议,从此拖拉机再也没撞坏履带。结果是精神物质双丰收,孩子大人都得益。对这个家庭,教育不再是一种外加的任务,而成为正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这是真正自然合理的教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