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说课稿》说课稿
来源:教学实践发布时间:2012-07-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游行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游行示威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游行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游行示威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