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来源:教学实践发布时间:2012-07-13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