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教学案例

来源:教学辅导发布时间:2012-07-1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教学目标 

1、  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1、  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

2、  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难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学过寓言吗?从寓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能得到怎样的收获?(认识一个道理)这正是寓言最大的特点。(幻灯片出示寓言的特点)寓言具有劝谕性,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那么,《人生寓言》的作者周国平想借《白兔和月亮》及《落难的王子》两则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生的哲理呢?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完毕将思考所得与周围同学交流。

问题设置如下:(用幻灯片显示)

1、白兔拥有月亮前后赏月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

2、王子落难前后对悲惨故事或经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他的性格起了什么变化?

3、如何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并板书:

              前: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白兔拥有月亮  后: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前:流泪叹息  脆弱

王子遭遇厄运  后:正式相告  坚强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教师小结:概括寓意要抓住故事的结局及主人公的下场来思考,想一想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达。

三、思考讨论,加深寓意的理解,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过渡:理解了寓意,并不意味着能在生活中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问题1:有人说,既然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那么,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一贫如洗,才不会有得失之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问题2:又有人认为,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也只有厄运才能使人变得坚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而这些理解还要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中反复验证。

四、赏读课文

过渡: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揣摩

《白兔和月亮》精美的语言和《落难的王子》巧妙的构思。

1、请一位学生朗读《白兔和月亮》,其他学生听读,用笔圈划出你觉得运用得很恰当的词语和写得很精美的句子,自由发言,谈感受。

2、请一位学生朗读《落难的王子》,思考:⑴作者为什么把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王子并极写他的脆弱,还把他遭遇的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⑵为什么要写“我”遇见了王子并与他交谈,又写“我”又遭到了厄运?

明确:⑴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这一主题。⑵这样写加强了寓言的真实性,又让人意识到类似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重演,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则《人生寓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要如何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生活中,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远离坎坷,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学习编写一则小故事,寄寓一个哲理。

 

 

 

 

板书设计 :

 

              前: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白兔拥有月亮  后: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前:流泪叹息  脆弱

王子遭遇厄运  后:正式相告  坚强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更多精彩文章

    •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 《陋室铭》“连环——顶针”提问教案设计及评析
    • 《散步》教学设计案例
    • 挥之不去的烦恼(教学叙事案例)
    • 教学案例《老王》
    •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 《芦花荡》(发展性学习案例)
    •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 思维花朵 语言果实——课文对联活动案例
    •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 人教版小语新课程教材第一册实践活动案例
    • 《字与画》课堂教学案例
    • 《音乐巨人贝多芬》案例分析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