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 诗 三 首1

来源:教学实践发布时间:2012-07-21

十、唐 诗 三 首1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  白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       对此欲倒      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9)       梦吴越,    一夜      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  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  月  照  我  影,  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      今  尚在,渌(13)水  荡漾  清(14)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    著  谢公          屐(1), 身  登  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          见    海        日,(3)空中闻    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  路不定,          迷花        倚石      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

    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      龙吟                      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 雨,  水  澹澹兮生  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   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

    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11)  浩荡    不见底,  日月照耀  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  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  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15)惊起而  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jiā):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  枕席,      失向来之        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  行乐    亦如此,      古来万事            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

    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

    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 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第 二 课 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课文分析:

    八月秋高(5)风 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大声吼叫。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7)江郊,     高者挂?(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0)。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  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江郊: 江边。者: ……的。

    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11)。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能: 如此。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俄顷(14)风定    云墨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铁,娇儿  恶卧      踏里裂。(1)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    漏  无  干    处,  雨脚(2)如麻   未  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3)   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6)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7)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 呵。突兀: 高耸。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种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为止。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更多精彩文章

    • 《语言与文学》
    •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 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 高三作文教案:爱生活,爱读书,爱作文(网友来稿)
    • 杜甫诗三首(教师中心稿)
    • 高三作文备考教案:细节描写——记叙文的灵魂(网友来稿)
    •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
    • 引领学生走向自信
    • 语文老师的角色
    • 故都的秋(赛课教案)教案
    • 《我的空中楼阁》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