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全册备课参考

来源:自学习发布时间:2012-10-17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上)备课参考
 
 
 
 2004.7
 
 第一单元  记住战争  珍惜和平
 
 一、单元学习要点
 
 1.既要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正义战争中突显出的真善美,也要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2.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3.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新闻的特点,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芦花荡》在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蜡烛》,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探求雨果的思想,体味这封信中的讽刺语言。
 
 《亲爱的爸爸妈妈》,着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学习本单元要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感受特色语言及有代表性的场景,利用网络查找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注意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建议
 
 1.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
 
 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以翻翻历史书籍,至少查查《辞海》的有关条目,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比如学《芦花荡》,教师可以寻找有关抗日战争历史的资料,作一些必要的介绍,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
 
 2.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掌握了记叙要素,懂得了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就容易全面而概括地把握事件了。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叙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动人的情节,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则易于忽视,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达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
 
 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韵。
 
 4.要运用比较的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读名家名作可以领会应该这么写,看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可以领会不应该这么写。鲁迅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能看到作家的修改情况当然最好,找不到这种资料,补救的办法是假设比较。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比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潜词造句的好处了。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新闻两则》
 
 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20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21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4.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在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⑴比较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⑵比较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
 
 《芦花荡》
 
 1.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举例分析作者在这描写一场的“英雄的行为”中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文中有两处描写景色,找出来,仔细体味,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语段的结尾写道:“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假如你是这个女孩,请你将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3.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蜡烛》
 
 1.描写炮火中的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怎样的意义?
 
 3.文中反复强调了“黑色的大围巾”又什么作用?
 
 4.你是怎样理解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的?
 
 
 
 
 
 第二单元  普通的人  博大的爱
 
 
 
 一、单元学习要点:
 
 1.精读课文,整体把握作品内容以及人物思想。
 
 2.走进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心与善良。
 
 3.用爱心体验爱心,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作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正是文学作品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表情达义的最好工具。要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就必须从把握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开始。所选的这几篇散文都是名家名篇,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阅读时要指导学生从感悟语言入手,细细咀嚼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分真情实感。阅读,应重在感悟,重在主观感受,应指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刻地、独到地、多角度地解读作品;并举一反三,拓展至相应的课外篇目。要体会文章的美与善,就必须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去体会与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升华情感的过程。
 
 三、教学建议:
 
 1.优美的散文应注重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整体把握,切不可把文章切割得支离破碎,只剩条条杠杠。
 
 2.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与感悟,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倡主动、自主地学习。
 
 3.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向课外延伸,提倡美文阅读,感受亲情、友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正直、重情义的人。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她和作者亲如母子的密切关系。长妈妈虽愚昧无知,有时还让“我”讨厌,但这并不是她的过错,确切地说这是她的悲哀与不幸。这个农村妇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淳朴、善良,以及对“我”慈母般的爱。我对她的感情,与其说是“讨厌”、“憎恨”,还不如说是同情、怀念。)
 
 《背影》
 
 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父亲情感发展变化的?请做简要分析。
 
 (从觉得父亲“迂”,对父爱不理解;但就是“买橘子”这个画面,这个背影,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骤然明白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后文写到“我”和“父亲”为生计而各自奔走,很难再聚,“父亲”的一封信写道“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
 
 《台阶》
 
 1.父亲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高台阶的新屋?
 
 3.造好之后,父亲又有什么新感受?
 
 (探究这三个问题,必须抓住全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原来,台阶就是一种象征,台阶由三级变成了九级,这个过程竟然耗尽了父亲一生:艰难而自强,希望受人尊重、希望孩子能有全新的生活与地位,这就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目的了。)
 
 《信客》
 
 1.老信客为什么做不成信客了?
 
 2.年轻人是怎样做信客的?
 
 3.他又怎样不做信客了?
 
 4.以后年轻人又做了什么,做得怎样?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都围绕一个“信”字展开,理清线索,感悟信客的善良、淳朴,无私。)
 
 《老王》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很有知名度的散文,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底层劳动者如此关心,用善良体察善良,我们在阅读时,也应用我们的善良之心去体会他们各自的善良。因此,本文的设计把体验、感悟放在首要位置,感受爱与善良的密切联系。
 
 第一、故事导入  ,调动情感。
 
 由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导入  ,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渲染情绪。
 
 第二、整体把握、感受人物。
 
 这个环节重在有思考地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第三、品味语言、把握细节。
 
 文以载道,文中的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从语言入手,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本文的教学,咀嚼语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具体设计如下:
 
 分组合作,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找出自己感动的句子:1.组内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有分歧的,拿出来大家议议。2.对这个句子有独特感受的,或者特别感动的,跟大家分享。
 
 也可以通过句式对比,体会原文句子独特的表达效果。如: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靠着”等,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之处。再如,“我”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如何体会老王的回答,可让学生细加品味,读出语言中蕴涵的情感。
 
 无论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目标应该是相同的,就是要透过语言这一表象,感悟体会文中思想情感,体会爱与善良。
 
 第四、思考探究,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关心老王?体会作者的善良之心,也要同学们用自己的善良之心去感悟作者的善良、老王的善良。文章如何组织材料?研究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适当延伸至相关的课外阅读。建议课外链接《乞丐》(俄  屠格涅夫)。设计问题:老师为什么要不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善良与朴质。
 
 
 
 第三单元  建筑园林  名胜古迹
 
 
 
 一、单元学习要点:
 
 1.把握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从写作的目的出发,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恰当的说明顺序,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以科学、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
 
 2.培养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审美能力(语言的精练简约,描写的生动等)。
 
 二、单元教学设想
 
 1.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为了避免概念化倾向,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完全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例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⑴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⑵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的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填写“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示意图,借此他们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就会有所认识,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于把握课文内容。
 
 ⑶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教师不必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能心领神会了。随后可以让学生也分别就这些说明方法举实际应用的例子(有的说明方法在所学的课文里不见使用,则可以从课外的文章里找),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苏州园林》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是针对说明方法设题的。《中国石拱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这其实也是让学生注意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⑷以科学、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
 
 《说“屏”》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对如今屏风的使用提出批评。阅读全文,给我们的印象是,本文并非着眼于介绍屏风自身,而在于提出期望:我们今天应更好地使用屏风。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说明文体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时对文本应进行核心解读,脱离文本核心一味做超越或比较阅读,对学生理解运用说明文会带来很大的误区,会带来比记叙文阅读更大的问题。因为说明文的知识性和技能性更强。它有作为文体的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和写作特点。
 
 2.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不难理解。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说明类文章时常容易产生的枯燥感,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讲解课文内容;不要一味从说明文的各要素上来解读文章;不要用先验性的说明术语与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纠缠。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说明文的一些应该注意的方面;可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一些知识或包含的美学意义对文本进行深入建构;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媒介补充材料和文章、语段对文本进行“增厚”阅读;可以结合综合活动调查周边的自然人文古迹;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如茅以升的“桥”和吴冠中的“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说明文并超越说明文。
 
 3.注意说明文合理的阅读方法。⑴仔细辨析标题,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题目即说明的对象。⑵通览全文,看课文围绕着说明对象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比如《苏州园林》写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点层次、门穿的雕饰、角落的布置、色彩的搭配的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体现了“图画美”的自然之趣的特点。⑶理清说明的顺序,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比如理清了《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说明顺序,课文的内容也就记得很清楚了。⑷体会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更进一步的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比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一词的顺序就不可以颠倒,否则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4.说明文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解说词、序言、条例、规章、规则、剧情简介、商品介绍、声明、实验报告、广告等,可以让学生搜集几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了解到说明文资源的丰富性,又对说明文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5.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建造者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对它们时肃然起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调,还是要从文本中涵咏体会感情。《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宫博物院》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等。这种通过体会作者的感情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6.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或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各名园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在班上展览,并加以简要而生动的文字说明。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又唤起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中国石拱桥》
 
 1.课文的语言上有怎样的特色?(提示从准确严密、简明平实又内蓄文采来体会)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闻名中外的赵州桥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的名句。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受了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马重压和风化腐蚀等考验,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桥基、桥身的原来结构,这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它设计建造的科学精巧决定的。
 
 首先,赵州桥选址合理,桥基坚实稳固。李春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通过周密勘查,大胆使用天然桥基,把桥台建筑在河床密实的粗沙层上。桥台由五层石料砌成。根据解放后验算,一般粗沙地基的“许可耐压力”为每平方厘米4.5~6.6公斤,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是每平方厘米5~6公斤。现代科学证明,这里的天然地基完全能够承受住大桥的载荷。据测量,自建桥至今,1350多年,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差只有五厘米。这充分说明桥址选择是多么符合科学原理!古代中国人的卓越才智,实在令人钦佩。
 
 其次,赵州桥的结构奇巧精美,坚固实用。古代洨河春冬水少,夏秋水盛,尤其是汛期,水势很大,以往建筑的桥梁常常由于桥墩经受不起洪水的冲击而毁坏。李春吸取了前人建桥失败的教训,独具匠心,设计建造了单孔坦弧敞肩的赵州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由于没有桥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来,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两脚连线至拱顶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比5。可见桥高比拱弧的半径要小得多,整个桥身只是圆弧的一段。这样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桥的坡度,方便往来的车马行人。而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其优越性在于:第一、减轻桥体的重量,节省填腹的材料。经计算,四个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减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吨。这不但省工省料,还减轻桥身净重的15.3%,从而降低了石桥对两岸地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桥梁的安全系数11.4%,延长了桥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对大拱所产生的“被动压力”,从而大大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第二、四个小拱留下的四个空洞,增加排水面积16.5%,在洪汛季节。桥下过水面积增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第三、大拱之上加两对小拱,均衡、对称,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这个精巧的造型,使得赵州桥更加壮丽多姿。
 
 再其次,赵州桥的施工方案极为科学巧妙。砌筑拱洞有两种砌筑法,一是横向联式砌筑法,另一是纵向并列式砌筑法。横向联式砌筑的拱洞是一个整体,比较结实,但这种砌筑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须整个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较长。纵向并列砌筑法是把整个大桥沿宽度方向用28道独立拱券并列组合起来。每道拱券单独砌筑,合龙后自成一体。这样砌完一道拱后,移动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邻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筑。这种砌筑法优点是,既节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动木架分别施工,并且以后容易维修。因为每道拱券都能独立承受重压,28个拱券拼成一个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损坏了,可以部分施工维修,不影响整个桥身安全。但是,纵向并列砌筑法,并列的拱券之间缺乏联系,整体结构并不结实。李春建造赵州桥的时候,所以大胆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是由于他充分考虑到洨河水文情况和施工进度的矛盾。在当时的生产水平条件下,建造这座大石桥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涨,如果采取横向联式砌筑法,工程进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冲毁,可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会太受影响,李春为了克服纵向并联砌筑法整体结为不结实的缺点,先用9条两端带帽头的铁梁横贯拱背,串连住28道拱券,加强横向联系,再对两块毗邻的拱石,用双银锭形的腰铁卡住,然后在桥的两侧各有长1.8米,外头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钩石六块,勾住主拱券,拱券外还有护拱石,这样,整个桥身结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脚比拱顶宽0.6米的少量“收分”来防止拱券倾斜。经过1350多年的考验,证明这种施工方案是极其科学,极有成效的。
 
 赵州桥建成后,人们就赞不绝口地夸它,并且为它编造了一个优美的传说。按照传说讲,赵州城南的大石桥是鲁班跟他妹妹鲁姜比巧,在一夜之中修成的:鲁姜也在那天夜里修成了赵州城西的小石桥。大石桥的精美奇特轰动远近,连八洞神仙都惊动了。张果老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推着独轮赶来参观。他们嫉妒鲁班巧夺天工的技艺。于是,张果老在驴背褡裢里装上太阳和月亮;柴王爷车上载着四大名山。张果老赶着毛驴,柴王爷推着小车,一起上桥,桥身顿时摇晃起来,眼看要塌。鲁班一急,纵身跳入水中,用双手托住拱腹、桥保住了。桥基、桥身经过这一压,不但没有损坏,反而更牢固了,只是桥面上留下七八个驴蹄子印。桥腹上增添了鲁班的两个人手掌印。
 
 这个故事十分动人。它把赵州桥说成是鲁班修建的,这是因为“鲁班”在民间的印象中,已经成人一切“能工巧匠”的代名词。同时,它又利用桥身确实存在的那些痕迹,衍化为仙、匠斗争的遗迹,巧妙地编造出这个故事。这是光辉的技木业绩同浪漫主义想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朵奇葩。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该书是元代初年,即公元13世纪80年代编集的。这个传说距今至少已有700年了。而且书中讲完这个故事后,又特别提到“此古老相传”,那么十口相传为古,就更有相当年代了。
 
 可是桥身上为什么会凿上这些痕迹呢?据现代桥梁专家罗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测,这些痕迹是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两边如行重车,桥就容易损伤。桥面厂的驴蹄印都在东侧1/3的位置。这就是说,重载过桥如果太靠边,石拱券容易变型外倾发生危险,应当走中间。桥腹上的手掌印应当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桥发生裂痕,可在手掌印处暂时支撑,以免立刻坍圮,可以从容维修。
 
 总之,赵州桥处处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像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1.作者说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它设计建造的科学精巧决定的。”这“科学精巧”体现在何处?
 
 2.“赵州桥的结构奇巧精美,坚固实用”、“赵州桥的施工方案极为科学巧妙”两段文字说明相当具体详细,和课文中相关内容有很大区别,你更认可哪篇写法,为什么?
 
 3.本文中的传说故事是多余的吗?
 
 4.本文中说“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课文中却多次用“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有区别吗?
 
 5.本文和课文作者都引用了一些赞美拱桥的诗句,请你整理并能否再也从课外去搜集一些。
 
 《桥之美》
 
 1.《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照,在内容上、表达目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上有哪些不同?
 
 2.课外关注家乡的桥,写一篇短文,介绍家乡的桥。
 
 《苏州园林》
 
 1.《苏州园林》一文在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时,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有什么好处?(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2.请你介绍一个你熟悉的公园,写出它的特点来。
 
 《故宫博物院》
 
 本文说明的对象“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精美,文章为什么能介绍得这样清楚、有条理?(从抓特征,采用由外入内、由南向北写去的空间顺序等方面思考)
 
 《说“屏”》
 
 本文介绍了屏风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指出了今天我们使用屏风时有哪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作者提出了哪些个期望?
 
 
 
 第四单元  探索自然  热爱科学
 
 
 
 一、单元学习要点
 
 1.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生动的特点。
 
 2.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实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二、教学设想
 
 传统说明文的教学都是围绕可操作性的知识点来把握,注重知识的识记,如说明的对象(即说明内容)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运用常用的有六、七种,如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的顺序常见的分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时开始淡化文体意识,如《中国石拱桥》、《晋祠》既可以称它们为说明文,也可以称它们为解说词;又如《西湖的绿》可以称为游记,又可以称为散文;再如第四单元中前四篇都是科普文,均属事理性说明文,而最后一课却是小品文,它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形象。从编委们把小品文放入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揣摩出新课程更注重语文学科自身独具的性质,如关注语言、修辞等等的培养,尤其是课文文本中的语言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正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2.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近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本单元基本上是说明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和说明的常用技巧,如释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
 
 4.可以扩充较多的课外知识,如科普性的作品:《动物记》《昆虫记》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1.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2.研究专家眼中的物候现象和普通人眼中的物候现象有什么的不同意义?(可以结合课文11、12自然段)
 
 3.本文写作的顺序和举例有什么特点?
 
 (科学地安排说明顺序;举例的多少根据难易决定,有的只举一例,有的举了两例)
 
 《奇妙的克隆》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说“克隆”这一概念的?
 
 (先用举例的方法,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然后从词源上对克隆进行解释,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克隆的含义。紧接着作者又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克隆”,对克隆作进一步的介绍,最后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说明了克隆的含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南极大陆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呢?结合《恐龙无处不在》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被压扁的沙子》中说“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请简要说说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
 
 《生物入侵者》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问题有哪两种不同的态度?你更赞同哪个观点?为什么?
 
 《你一定会听见的》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划出文中提到的每一种声音以及自己有共同感受的句子。
 
 2.“喜”“怒”“哀”“乐”是属于人的表情,为何能与声音相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我们在声音里逐渐成长。”这句话的。
 
 (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去伪求真,努力追求人生中美好的境界,告诉人们不懂得聆听的人就会成为“木头人”,让读者有一种急迫感,争做有审美能力的人,结合课文最后七个自然段,激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努力。)
 
 4.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阐述听后的感受。
 
 
 
 
 
 第五单元  诵读名篇  领会内涵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了解一些文言现象,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思想内涵。
 
 3.体味简练、精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核舟记》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写作特点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中间分写又按照空间顺序,表明了思维的清晰、严密;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因此详写正面,略写船背,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语言也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简洁、准确,又不乏生动。因此,从说明文角度来看,这篇文言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设想把它提前到第三单元,既可巩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 ,又可让学生纵观古今体味说明文的魅力。
 
 2.《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进行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世外桃源”一词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而《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其核心是“天下为公”:一切为公,选贤举能,讲求信义,追求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残疾人皆有所养,男女各有分工,没有偷盗窃贼,夜不闭户。因此,两文在思想内涵上很有联系,设想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以《桃花源记》为主,在此文教学结束后,学生自学《大道之行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辨别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3.《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都是以物为喻、托物言志的名文,不仅在主旨上都表达出洁身自好、守身如玉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写作上均具有融情于物、语言精练生动的特点。设想在分篇阅读的基础上,从写作角度比较两文的大同小异。
 
 4.《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本文三首诗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望岳》写于“开元盛世”的736年,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的757年和759年,诗人已到中年。因此,诗作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均有较大变化,设想开展“主题式”阅读,即学生自主确定其中一首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其它媒体,从写作背景出发,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作一些赏析(也可以成立合作小组,共同探讨);然后在班级中作口头或书面交流。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对于一些较深的文言文,传统的“串讲法”仍可沿用,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教师更应不断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爱学、学好文言文。如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比较、归纳中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一些文言现象;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等等。
 
 2.夯实文言文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不一,方法多样,但“知识与能力”目标必须注重。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意图值得揣摩。
 
 3.教学过程 的设计上,既可在读懂课文大意和理解一些常用文言文词语的基础上体味语言特色、感悟思想内涵,也可以将体味语言特色或感悟思想内涵作为切入口,在质疑、讨论、交流中让学生读懂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了解一些文言现象。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核舟记》
 
 1.这篇文言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按怎样顺序写的?
 
 2.课文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简洁、准确,又不乏生动。)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
 
 1.《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陶渊明在文中描绘“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环境的用意;联系文中的某些暗示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一时代高度来评价陶渊明及其“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2.举例说说《桃花源记》语言上的特点。(语言的简洁练达,用村人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涵盖渔人对社会发展、朝代更替的介绍,用“如此”一词来代替渔人整个桃花源奇遇经过的述说)
 
 3.辨别《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陋室铭》和《爱莲说》
 
 1.“何陋之有”有怎样的含义?“‘花之君子’的品质”有怎样的含义?
 
 2.从写作角度比较两文的大同小异。
 
 3.仿照《陋室铭》,以自己的居室为对象写一篇短文;仿照《爱莲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种植物写一篇短文。
 
 《杜甫诗三首》
 
 改写《石壕吏》成记叙文或课本剧。
 
 
 
 
 
 第六单元  钟情山水  崇尚自然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品味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五课诗文,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是作者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综观整个第六单元,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想象的教学形式。注重朗读、背诵(即诵读)训练,朗读、背诵是加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举措,在诵读中领会文意,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将这些古诗文熟练地背下来,充实自己的积累。运用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品味、赏析课文优美的意境;有时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来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借景抒情是本单元各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在教学过程 中要通过比较赏析,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并作为鉴借指导写作;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是一次小型活动,主要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方法,通过学生在实践中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里,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注重过程,指导学生人人动手,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把感受、心得写出来。而口语交际的训练,在自主、合作搜集资料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学生热情来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可用范读,齐读;个人读,读段的,评读的,多种诵读形式交错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知识底蕴。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老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老师的所谓知识传播。其实,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教学,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因为本单元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点拨,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的目的。
 
 4.注意语感的培养与训练。鼓励学生品读精彩的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
 
 5.注意“文”“言”并重。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如果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
 
 综合性学习:
 
 1.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可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
 
 2.注意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地调查采访如果没有集中组织实施的条件,可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3.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写作训练要注意:不要含大求多,不要照搬照抄。
 
 4.注重过程,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5.评价时可采用阶段评价,利用学习园地,装订成册等把成果展示出来供大家传阅,共享资料,扩大知识面。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三峡》
 
 1.文章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先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白三峡的总体风貌,全文的布局、思路。)
 
 2.作者抓住了三峡之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以析带译,分析三峡水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法)
 
 3.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哪个季节?(鼓励学生寻找美点,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介绍三峡秀丽的风光,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体验水之美)
 
 4.上网查询三峡的现状,对照课文,写《三峡古今》。可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为现在长江两岸的环境问题而唤起环保意识,面对新的水利工程而惊叹人类改造自然的魄力。
 
 5.阅读《水经注》里的有关文章,如《江水》中描述黄牛滩的一段文字,说说黄牛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或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三峡》,与课文作比较。思考其不同的写法(表现手法)。
 
 三峡  余秋雨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多少年后,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1.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探究角度:观察角度,景物形象,色彩配合,时间变化,动静相衬等方面)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望岳》、《望海潮》、《望庐山瀑布》等)
 
 4.用你的笔刻画你所游玩过的一处景点的景色。(用文中学到的方法)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的心情是落寞的还是乐观的?
 
 (作者何以夜游?何以至承天寺?他什么不去找别的朋友?作者描写的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朗读品味,并阐述喜欢的理由,(写景语句的妙处)。
 
 3.背诵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4.这两篇短文都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哪一篇?(比同求异,深入理解文本)
 
 5.课外阅读李煜的《西江月》、白居易的《长相思》、李白的《静夜思》,自主选择一则,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不同,体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语言,体验感情。
 
 《观潮》
 
 1.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阅读宋人潘阆的《酒泉子》这首词,请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来写,重点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
 
 4.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湖心亭看雪》
 
 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写雪景用了什么方法?
 
 2.作者看雪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一些表现作者情怀的词或句子,并作分析。作者巧遇时的心情又如何?
 
 《诗四首》
 
 《归园田居》
 
 1.大声朗读,吟诵古诗;自行译读,整体感知全诗的主要内容;说读——发挥想象,添加细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然后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评说,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味诗歌的内涵,再联系诗人的身世、性格,感受作者的心境。
 
 2.查阅《归园田居》中有其它三首,读一读,品一品。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歌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使至塞上》
 
 1.全诗四联别写了什么内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妙在何处?
 
 2.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读一读,背一背。
 
 《渡荆门送别》
 
 1.在诵读的基础上交流对话:①诗歌是从什么角度写景?本诗是否为朋友送行?②你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用这个字好在哪里?
 
 2.你能在熟读诗乃至会背诵的基础上,能领略诗歌的意境吗
 
 3.背诵一些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游山西村》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的?
 
 2.①比较《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思考:两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从作者的经历、所写的内容,体会各自流露的不同感情。
 
 ②背诵几首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过故人庄》,《西江月》)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设计示例
 
 
 
 怎样收集信息专题
 
 一、学生需要知道什么
 
 根据全美图书馆联合会的研究,“人们需要一种以上的知识基础。他们还需要探寻和把这种知识基础与其他知识基础联系起来,以及实际使用这种知识基础的技能。”报告将信息基础知识界定为能够:⑴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⑵识别回答某个问题所需的信息;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⑷评价信息;⑸对信息加以组织;⑹有效地使用信息来回答手头上的问题。
 
 以知识来源为基础的作业 ,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成为具有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类作业 提供一看就懂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与同样的现实信息源泉和技术打交道的重复体验和机会。多种智力则帮助提供一种自然的环境,使学生朝着成为具有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的方向前进时,能够储备和组织信息。
 
 二、学生如何在报告中写出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以知识来源为基础的作业 的呈现形式应该是报告,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写报告上。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在写报告时所需要的寻找和分析信息的技能。学生们往往交换彼此所收集的信息,把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再改写一遍,最后写出报告。这样,完成作业 的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有害的。
 
 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从许多源泉收集信息,如何阅读以获取信息,如何深入地分析信息,以及如何在写自己报告时有所创新。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使用多种智力来使信息的混乱局面得到整顿,帮助学生认识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获得信息。
 
 三、选题规则
 
 ⑴选择一个你确实感兴趣,确实要多学习点东西,要试验或要研究的作业 课题。
 
 ⑵不要照抄你朋友的有关作业 的想法。
 
 ⑶不要选择对你太容易的作业 来做。题目太容易,教师将建议你重新选择。
 
 ⑷ 筹划一个你可以在一到三周内完成的作业 。
 
 (例如研究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的民风民俗;调查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古今战争比较;莲文化的魅力;自我与家人朋友作比较等)
 
 四、设计作业 计划
 
 作业 计划单
 
 我将选择以下作业 来表明我已学到有关              的许多知识。
 
 ⑴写出一篇报告。
 
 ⑵做出一个立体模型。
 
 ⑶向全班作一个口头报告。
 
 ⑷搞出一段音乐来向全班作解释。
 
 ⑸编出一段说明我已学到了什么的舞蹈。
 
 ⑹设计一个图、表或想象图。
 
 ⑺与一个同学进行一场辩论或讨论,然后写下辩论或讨论的要点。
 
 ⑻写有关这个课题的日记。
 
 ⑼编制一本剪贴簿。
 
 ⑽完成一项美工作业 ,并写出文章来对它加以说明。
 
 ⑾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并把信息用文字加以记录。
 
 ⑿教给班上一组学生有关信息的知识。
 
 ⒀完成一项上面没有列出的作业 。
 
 在此页背后是对有关我要做什么的简要说明。
 
 学生签字            日期                
 
 教师签字            日期                
 
 家长签字            日期                
 
 
 
 五、设计多种智力信息收集建议记录单
 
 多种智力信息收集建议记录单
 
 姓名             日期          
 
 1.自我意识智力:
 
 我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什么了?我是如何知道这种信息是正确的?我是从哪里学到这种信息?我是否已对这个课题具有了坚定的看法和感想?
 
 2.人际关系智力:
 
 我周围的人们(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和朋友)对这个课题知道些什么?我是否相信他们的信息是正确的?我是否问过他们是如何知道这种信息的?
 
 3.语词智力:
 
 书刊和杂志是否告诉我有关这个课题的事情?有没有什么信息我可以从计算机和互联网得到?我是否已查找过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我父母在家存放的书是否对我有帮助?
 
 4.数学——逻辑智力:
 
 我能否找到有关这个课题的经济或成本费用的什么信息?我能找到什么财政信息吗?有什么有关距离、地理和图表的信息我可以使用吗?我能使用技术工具来收集数据吗?
 
 5.音乐智力:
 
 有什么音乐可以教我有关这个课题的知识吗?有没有歌曲或音乐史与这个课题有关?有没有可以给我提供信息的录像带?
 
 6.集体动觉智力:
 
 有没有什么舞蹈与这个课题有关?有没有什么描写这个课题的话剧或滑稽短剧可以给我提供信息?有没有与这个课题有关的体育活动?
 
 7.空间视觉智力;
 
 有没有什么照片我可以用在我的报告上?我能不能给我已学到的事情画一张地图或图画?有没有什么图形或表格可以给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8.感受自然智力:
 
 大自然和原始生活与我的课题是否有关?如果有关,那么它们为什么是重要的?动物和植物是否在已发生的某些事情上发挥了作用?
 
 让世界充满爱专题
 
 (活动设计以加强人际关系智力为中心)
 
 一、知识水平
 
 1.写出一篇有关“如何关爱小伙伴”的文章。
 
 2.给好朋友下定义,并以字典的语言与形式把这个定义写出来。
 
 3.找到10条有关友爱的名言警句,把它们抄录下来。在全班传阅这些句子。
 
 二、理解水平
 
 1.写出一个有关某一主题(友谊、亲情、关心弱势群体等)的故事。这个故事要由一个小组来写,由一个学生开头,然后依次往下传。
 
 2.写出一篇申明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对难民问题立场的文章。
 
 3.让小组的每个成员扮演一个现行国家领导人的角色,召开一个讨论有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会议。
 
 三、使用水平
 
 1.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编写并绘出一个连环画,给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
 
 2.由一组学生表演一个短剧来表明自己对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及意义的理解。(可以用采访、交流、共事等形式,了解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人的生活。)
 
 四、分析水平
 
 1.为慈善总会创造出一份广告,广告要给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2.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间的友爱与初中学生间的友爱有何不同。
 
 五、综合水平
 
 1.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表演一个普通人角色与这个人物的对话。
 
 2.和小组成员一起编写一个以“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主题的剧本,并向全班演出这个剧。
 
 3.组织一个“爱心”俱乐部或者其他提高人们对爱心认识的社团。
 
 六、评价水平
 
 1.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辩论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的关系。
 
 2.和另一个同学结成对子读一段爱心故事或一篇爱心文章,写出一篇有关你认为该作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的文章。
 
 3.描述“亲情”与“友情”之间的区别。以小品文的方式,写出你对二者的描述,并讨论为什么有这两类感情是重要的。
 
 说不尽的桥专题
 
 一、准备
 
 1.学习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使其能自主提出有关桥的问题,产生较强烈的阅读需要。
 
 2.网络资源的配置:网络课件、网络教室、作为网络课件运行主要平台的局域网主机服务器、可供访问Internet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3.网络课件的制作:网页文件格式、上传至局域网服务器或Internet网站、包含BBS论坛(供学习共同体间交流或师生间指导答疑)。
 
 二、活动内容。
 
 世界各地都有颇具特色的桥,这些桥目前已成为一处处游览胜地。本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座桥,并想办法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三、布置任务
 
 面对这个任务,大家有哪些困难呢?对“说不尽的桥”,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解说词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
 
 你选择介绍的桥的具体地址在哪儿 ?它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最初是怎样考虑设计建成的?桥名的由来是什么样的?它在构造及建筑材料上有什么特色?关于这座桥,人们创作了哪些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它有何故事与传说?你能用绘画、雕刻、图片等形式来表现你所介绍的桥吗?这些问题在网上都有答案。今天,我们就到网上去查找并解决这些问题。
 
 四、指导使用网络课件
 
 熟悉课件界面,提示本地资源的索引位置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指导利用BBS论坛共享信息资源
 
 五、组织指导
 
 1.学生按共同的阅读兴趣自愿组合,以二至四人为一小组,选择同一座桥,组成学习共同体。2.小组讨论,确定小组活动具体目标。(可参照课本提供的话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话题。)
 
 3.小组组内分工、组织协作。
 
 六、自主探究
 
 1.各小组根据本组目标,展开自主探究性网络阅读
 
 ①根据本地资源索引,阅读校园网资源库中的资料。
 
 ②利用网络课件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访问国际互联网,查找所需资料 。
 
 ③进入BBS论坛,将搜集的资料粘贴于BBS与他人共享,或阅读他人提供的资料 。
 
 ④在BBS中进行组际交流或师生交流,质疑、交流想法、组织协作 。
 
 2.各小组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在充分分析评判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
 
 3.各小组根据资料尝试撰写解说词。
 
 七、总结评价
 
 1.完成解说词的写作,将其修改后发表于作业 展示区。对作业 展示区的作品发表评论,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2.阅读和评价作业 展示区中的作品。各小组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进行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对本次活动总结评价,组织学生将本次活动成果及有关材料、记录制作成网页上传至学校网站,进行网络展示。
 
 3.帮助学生归纳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尝试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获取信息,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专题
 
 论题:1.上网利弊谈
 
 2.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3.关于克隆的争议
 
 (也可以由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辩论)
 
 一、活动准备:收集材料,提取依据,形成观点。
 
 二、辩论技巧指导:
 
 (一)引证技巧。
 
 所谓引证,就是引用相关言论、事例或数据等来证明所持论点的正确性和对方观点的谬误之所在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最常见的论辩技法之一。
 
 1.就地取材。所谓就地取材,就是选取生活中人所熟知和事实材料来反驳对方观点。
 
 2.引经据典。即引用经典的言论对己方或对方的论点予以证明或否定。
 
 3.归纳引证。即从社会、历史或自然的范畴内总结出一定规律性的事实为己方论题辩护。
 
 4.数据引证。引用可靠的数据来论证己方观点,也是增强说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5.类比引证。引用贴切的类比,将具有争议的关键概念明确化,从而证明阶段性论点或终极论点。
 
 (二)反攻技巧。
 
 1.针对其品质上的缺陷——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2.针对其情绪上的缺陷——以静制动,静中取胜。
 
 3.针对其逻辑上的缺陷——扬其荒谬,令其口呆。
 
 4.针对其思维上的缺陷——抓住盲区,奋力一击。

    更多精彩文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基础训练
    • 八年级语文教学评估课《保修》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
    • 《陈涉世家》备课资料卡片
    • 人教版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上册)检测五(第三单元)
    •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小结
    •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小结
    •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单元练习(AB卷)
    • 八年级语文默写专项训练
    •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 《满井游记》难点例题解析
    • 《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计
    • “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教案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