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贴近学生实际的好课

来源:教学辅导发布时间:2012-11-01

数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汤老师为避免此种情况出现,课前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造,《肌理构成》一节内容,在她的教案中变成了《感受肌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认识肌理、感受肌理,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件作品,尝试其中一种制作方法把肌理的效果表现出来,重点在学习体验中学会感受美、创造美。从《肌理构成》到《感受肌理》,这一改体现了课堂以学生学习和体验活动为中心,教学目标中的行为主体落实在学生身上。而原教材中对各种肌理的分类、介绍则作为一般性知识目标。
    二、形象导入。把学生学习欲望 “吊”出来。从课堂情况来看,上课前老师也让学生作了一些准备——不是准备如何回答教师课堂提问,而是准备一些制作肌理的工具、纸张等。教师也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工具。课一开始,教师把一个鼓鼓囊囊的包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里面装有一些“神秘的小物件”,让几位学生上台伸手去触摸,说出触摸物件表面的感受。然后出示物件,让学生一一观察物件表面的肌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争着要上台,都瞪大眼睛观察这些平日常见但从不注意的物体肌理。形象的导入,再加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一些人工制作漂亮肌理图案,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吊”出来了,他们感受到肌理的魅力,产生出一种急于学习和动手的冲动。
    三、精心组织,使学生“眼、手、脑”用起来。 
    

    更多精彩文章

    • 培养学生的绘画自信心
    • 中学生美育思考点滴
    •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
    • 一堂课引发的关于小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思考
    •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 用心和学生“对话”
    • 美术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素描训练和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
    • 在探索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 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黑体美术字》教学反思
    • 《色彩缤纷的世界》教学反思
    • 《我们身边的痕迹》案例与反思
    • 《包的世界》美术教学反思
    • 《风景》写生画课后反思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