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设问
来源:教学辅导发布时间:2012-11-01
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 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 生感到似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 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 这一内容似乎极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 ”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 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 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笔者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 识。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 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 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 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 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 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 连串问题:①“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②“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 来代替它吗?”④“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 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 解了。
5、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 什么?”,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 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6、创设矛盾,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 ,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讲完“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后,可设 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亚非文明古国不处在大河流域这个有利的位置,那么,这些地区能不能成为文明古 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如果这些地区不处在大河流域,就缺少了便利的灌 溉条件,农业生产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文明古国。”而有的同学认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固 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古代埃及等国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没有当时统治阶级的励精图治,那么,即使地 理环境再优越,上述地区也成不了文明古国。”也有少数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对自 然条件更好地利用。大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要*人来改造的。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优越,说不定还会 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在争论中形成统一,在矛盾中获得了真理—— 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它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善教者,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 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 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 、“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 同提高。同时,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 这一内容似乎极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 ”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 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 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笔者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 识。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 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 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 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 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 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 连串问题:①“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②“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 来代替它吗?”④“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 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 解了。
5、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 什么?”,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 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6、创设矛盾,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 ,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讲完“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后,可设 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亚非文明古国不处在大河流域这个有利的位置,那么,这些地区能不能成为文明古 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如果这些地区不处在大河流域,就缺少了便利的灌 溉条件,农业生产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文明古国。”而有的同学认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固 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古代埃及等国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没有当时统治阶级的励精图治,那么,即使地 理环境再优越,上述地区也成不了文明古国。”也有少数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对自 然条件更好地利用。大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要*人来改造的。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优越,说不定还会 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在争论中形成统一,在矛盾中获得了真理—— 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它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善教者,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 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 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 、“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 同提高。同时,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